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特菜种质资源和食用研究及产业化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广州市
- 获奖等级:
- 一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谢伟平; 杨暹; 林春华; 郭巨先; 贺东方; 刘自珠; 陈胜文; 康云艳; 张文胜; 谭雪; 孙永平; 李伯寿; 钟国君; 张华; 单既亮; 林鉴荣; 黄亮华; 王燕平; 叶伟忠; 潘启取; 黄绍力; 李向阳; 秦晓霜; 梁继生; 张文海; 叶树森
- 关键词:
-
种质资源;
食用;
产业化;
种质;
资源;
产业;
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获奖时间:
- 2012
- 项目名称:
- “华南主要野生蔬菜保健功能与毒性研究”、“特色蔬菜引进示范及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 联系人:
- 科技和信息部
- 联系电话:
- 020-89238725
- 电子邮件:
- nkscks@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51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
- 单位电话:
- 020-84215921;84202754
- 传真:
- 020-84215921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广州市农业局
- 摘要:
- 一、简要技术说明:
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始特菜研究,建立了特菜资源收集、隔离、鉴定评价、保存、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创新平台。共收集、鉴评并保存特菜资源23科46属75种484个品种,采集数据5000多个,构建了特菜种质资源数据库。开展了特菜品种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创新种质一批。筛选出96种食用价值较高的特菜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选育出新品种10多个,其中甜尖椒2号和尖椒3号、粤海黄秋葵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开展特菜食用价值和毒理学研究。对守宫木、土人参、鳄嘴花、直立生菜、豆苗等主要特菜的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成分及黄酮、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紫苏、白仔菜等16个科、27种特菜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这些特菜的食用营养价值。对白簕、守宫木、土人参、一点红、白仔菜、紫背菜、鳄嘴花、藤三七、塘葛菜等主要特菜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并评估这些特菜食用风险。对守宫木和白仔菜两种特菜作了大鼠30天喂养毒性实验,证实这两种特菜具有毒性,不能作为蔬菜食用,填补了我国特菜食用安全性研究的空白。开展了特菜的无公害栽培、种子繁育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菜生产和经营完整产业体系,并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特菜生产基地获广东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2种特菜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申报新垦莲藕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新垦莲藕》和广州市农业技术规范《秋葵种子》,制订了21项特菜生产技术规程和繁制种技术规程,提出了6种特菜贮藏保鲜技术方法。通过建立特菜生产示范基地、农科大观和蔬菜火锅餐厅品尝新鲜蔬菜美食等方式,共为2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200多万市民、青少年、农民等对象提供特菜资源、品种、技术、产品和科普观光服务,推广应用面积达43.245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423亿元,社会新增效益44.57亿元。发表论文44篇,出版专著4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应用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多品种、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农业,开发特菜产业,已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广州在无公害特菜品种的引进开发、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带动和提高周边农户的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及推进华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菜生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耕地,增强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项目建立了特菜安全生产体系和高效转化流通体系,在省内外建成2万多亩无公害特菜示范基地,共示范推广特菜品种96个,安全配送“农普牌”特菜产品20多年,是政府指定的供亚等大型国际会议专用蔬菜,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无公害特菜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提高了特菜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农普牌”特菜是品牌,更是信心。尤其是后亚运时代,特菜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消费高潮。广州是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大城市,人口众多,需求多样化。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饮食结构、营养知识的不断改善,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