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
获奖名称:
自然科学奖
获奖区域:
甘肃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黄华梨; 魏秀元; 魏秀元; 王洪建; 杨文赟; 滕继荣; 贺倩; 许闰; 杨培斌; 王建宏; 刘小艳; 杨飞禹; 张涛; 张锐; 李晓鸿; 张晓军; 汪有奎
关键词:
甘肃研究大熊猫
第一完成单位: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获奖时间:
2002
项目名称:
联系人:
黄华梨
联系电话:
0939-5522311;5524594
电子邮件:
邮编:
地址: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939-5524594
传真:
0939-5522641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摘要: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课题是2003年由甘肃省林业厅和财政厅资助立项的。委托单位(甲方):甘肃省林业厅科教处;承担单位(乙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证单位(丙方):甘肃省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局。项目起止年限:2003年1月——2004年12月,研究期限:2年。 本科题属于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基础研究领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范畴。本研究试图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在搜集以往已有文献和资料,以及已做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白水江地区大熊猫种群现状进行考察;对大熊猫现有分布区的动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区系特征;大熊猫食物基地的构成及其载畜能力;大熊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5种竹林的种群动态等内容进行研究。旨在掌握白水江地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现状,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组成以及构成食物基地的主要竹林资源,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载畜能力及构成食物基地各主要竹林种群动态;同时,根据掌握的科学资料,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制订以大熊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 1、掌握大熊猫的现今分布及其生态特征、数量消长情况和种群年龄结构; 2、掌握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各竹类分布及其各种群动态,以及构成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组成; 3、预测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类蕴藏量和食物基地的载畜能力; 4、掌握大熊猫对所食竹类的择食规律; 5、为今后保护、抢救和研究大熊猫提出建议。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际达到和完成的性能指标有: 1、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结构。食物基地内的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研究包括了该地区6个植被垂直带中的4个,即海拔1000-16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600-2100米的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100-29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900-33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带。通过对四个林带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共归纳出41个森林群落类型。结合大熊猫食物基地调查研究还对《甘肃产壳斗科植物》进行了专题研究,初步查明了甘肃产壳斗科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用途。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共有5属24种1变种。主要分布在陇南、陇东、甘南迭部,其中以陇南的种类最多,面积较大。同时该科的种类也是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 区系分析。在海拔1000—3300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内分布的被子植物共有130科,640属,1616种,125亚种或变种、变型。其中裸子植物5科,15属,27种;双子叶植物112科,510属,1352种,114亚种或变种、变型;单子叶植物13科,114种,237种,11亚种或变种、变型。属的组成:属于世界分布属53个,占总属数的8.28%。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共153个,占大熊猫栖息地总属数的23.91%。温带分布属共399个,占总属数的62.34%。中国特有分布属35个,占总属数的5.47%。种的组成:世界分布有264种,占总种数的15.16%。热带亚热带分布有351种,占20.16%。温带分布有1077种,占总种数的61.86%。中国特有分布有49种,占总种数的2.81%。 甘肃省竹子的系统分类与分布。研究分析内容包括竹类分布面积,竹子的分类、分布及特征,竹类分布的基本规律,白水江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种分布,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竹林资源(包括群落结构特征),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前的特点。 大熊猫主食竹类各种群动态。该内容包括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5种竹林种群结构的一般规律性,分析、预测了各竹林发展动态。竹类蕴藏量和食物基地的载畜能力。白水江地区的大熊猫有丰富的食物资源,食物基地对大熊猫的载畜能力,按照发笋量计算可载畜2190只;按幼竹现存量计算可载畜3681只;按现有竹林总蕴藏量计算可载畜49083只。 大熊猫对食物的选择。大熊猫采食时一般选择1-3年生立竹。对缺苞箭竹的采食主要选择笋和1-3年生幼嫩竹食用;其次是4龄以上立竹。对青川箭竹、龙头竹主要是选择其笋和1-2龄幼嫩竹,再次才是其它各龄立竹。 保护和研究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的建议。我们依据对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考察,对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的保护发展研究提出十条建议。 甘肃省竹类资源发展利用方向和对策。结合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项目的开展,针对甘肃对竹类发展、利用研究落后的实际,提出了七条甘肃竹类资源发展利用方向及对策。 2、白水江大熊猫主食竹子害虫。我们从1997年开始,调查研究了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用竹类的害虫。共采集标本1000余号,经鉴定计有204种,隶属于6目44科,其中69种竹类害虫属甘肃省新纪录。掌握了其主要种类、分布及其生活史,为防治大熊猫主食竹类害虫提供了依据。 3、大熊猫主食竹类营养成分分析。对大熊猫主食4种竹子,按季节分不同年龄和部位,采用国标方法对常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白水江大熊猫采食竹子的基本规律,为科学保护抢救和圈养大熊猫提供了依据。 4、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主要讨论分析了大熊猫的野外调查方法,甘肃大熊猫分布区的自然概况、大熊猫的过去分布、现今分布及数量变化,大熊猫的生态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数量锐减的原因、捕捉抢救及其复壮,对保护抢救研究大熊猫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5、甘肃白水江地区大熊猫分布区伴栖的陆生脊椎动物群。主要讨论了陆生动物群的区系分析、生态特征及资源动物——国家规定的保护种类,国家特有种种类,以及国际公约规定的保护种类。记述了与甘肃大熊猫伴生的陆生动物共417种,隶属28目90科226属。其中,两栖类28种,占总数的6.7%;爬行类37种,占总数的8.8%;鸟类275种,占总数63.8%;兽类77种,占总数的18.4%。由此可知,其种的组成以鸟类为主体,兽类次之,再次是爬行类、两栖类。在所有的陆生动物群中,兽类在陆生动物区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对大熊猫食物基地研究和认识,所以,我们特别关注对兽类的更进一步研究。 灵长类调查与研究。在白水江保护区长期栖息的灵长类有两种,为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c Milne-Edwards)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Milne-Edwards)。 有蹄类调查与研究。有蹄类动物均隶属于兽纲,白水江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共有9种。其中林麝、马麝和羚牛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狍、鬣羚、斑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和黄麂为甘肃省级保护物种。区内长期栖息繁衍的种类主要有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ephodus cephalophus、林麝Moschus berezorskii、黄麂Muntiacus reeves、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7种。白水江保护区马麝M.sifanicus和狍Gapreolus capreolus的生态及分布情况的调查资料很少,仅有文献记载。对多年来研究灵长类、有蹄类的概况、方法进行了描述,对它们的生态特征、分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分别进行了研究。 6.分析研究了白水江地区社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对大熊猫的影响。介绍了保护区社区以及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区,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青川县。从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社区生产生活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以及造成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十条未来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大熊猫保护的建议。 7.甘肃白水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描述了生态系统、行政管理、社区共管等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甘肃白水江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的价值。二是提出了七条甘肃白水江大熊猫及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三是探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四是制定了甘肃白水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四十八字战略方针,即“严格保护依法治区、深入研究科技强区、大力建设管理稳区、持续发展立足社区、内引外联项目兴区、科学利用旅游活区”。通过宏观对策、战略途径,实现发展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是“确立一个目标,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三个重点,建立四个支点,实施六项工程,搞好七项建设,开展十项研究,采取十项措施”。 本研究成果——《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5年8月正式出版。 本研究是目前世界55个大熊猫保护区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研究领域较全面、系统、完整和深入的研究,为大熊猫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制定和完善大熊猫保护抢救、科学研究、野外监测和巡护,以及食物基地的保护、研究和扩大食物基地等各项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将成为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保护管理和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研究对于全面评价甘肃白水江地区大熊猫现状,以及科学地保护和更深入的研究大熊猫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限于经费和时间所限,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满足保护研究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以及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大熊猫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继续列项,特别是在大熊猫野外监测和巡护,食物基地的保护和发展,野外繁殖生态研究等领域继续进行研究。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