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非洲鸵鸟引进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区域:
陕西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杨浩民; 任战军; 田长青; 王益民; 王俊煜; 石芳萍; 王晶钰; 王桂欣; 马青奇; 赵振山; 祝建国; 赵惠英; 张淑霞; 牛竹叶; 杨选民; 李云鸿; 刘转民; 王广勇; 刘国庆; 胡永卫; 王俊生; 张翊华; 杨康平; 曹国梁; 贾克强; 刘根发; 刘敏慧; 刘恭锋; 徐启华; 张勇; 王鹏; 马宏飞; 冀清
关键词:
鸵鸟技术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示范产业技术研究关键非洲非洲鸵鸟产业化引进研究繁育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时间:
2006
项目名称:
非洲鸵鸟引进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联系人:
杨浩民
联系电话:
029-86278901;13909180368
电子邮件:
iko@iko.com.cn
邮编: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109号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29-86278901
传真:
029-86265539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陕西省科技厅
摘要:
一、任务来源 自选项目。研究经费1115.6万元。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应用领域:属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应用于鸵鸟产业及其他产业。 技术原理:利用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养学、繁殖学、育种学、生物统计、生物化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理论与方法。 三、性能指标 完成引种、风土驯化和种鸵鸟群的扩群任务,建立鸵鸟良繁育基地8个,种群规模达到5000只,种母鸵鸟年均产蛋达到50枚以上,种蛋合格率达97%,受精率达到78%;建立起500只规模的鸵鸟核心群,年只均产蛋达到80枚以上,种蛋合格率达到98%,受精率达到85%;建立完整的鸵鸟人工孵化体系,受精蛋孵化率达到88%以上,三月龄雏鸵鸟育成率达到90%;2005年生产商品鸵鸟达到8万只,实现产值16000万元,利税8000万元。 四、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技术比较。 1、非洲鸵鸟引进及其适应性研究:通过8年饲养试验,发现非洲鸵鸟引入陕西后生命体征平稳,抗逆性强,采食、产蛋、性行为及繁殖性能保持稳定上升状态。在繁殖方面,二代种鸟的繁殖性能、生长发育等性状优于鸵鸟原种。黄河流域适合鸵鸟生长发育与繁殖,是鸵鸟产业发展的优生区,世界鸵鸟协会认可。 2、鸵鸟高效饲养技术研究:273只0~15月龄鸵鸟不同月龄体重进行测量,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原理确定了鸵鸟生长曲线方程参数和拟合方程。表明在现在饲养条件下,鸵鸟从出壳到204.49天,鸵鸟体重随生长时间延长而快速增重,过了204.49天以后,鸵鸟体重随生长时间延长而增重速度减慢。没有特别要求,商品鸵鸟宜在10~12月龄屠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精养条件下,鸵鸟快速生长期延长,总增重量增加。通过对种鸵鸟、商品鸵鸟、育雏鸵鸟、育成鸵鸟、肥育鸵鸟的营养需要研究、饲料配制和饲养试验。在全国率先制订出不同阶段鸵鸟高效饲养规范和饲养标准(企业标准)。设计出最先进的鸵鸟生产工艺。按照这这一工艺生产,省工省时,节约成本。 3、育雏舍设计及其育雏技术研究:创造性设计并建造出“地炕+大棚”育雏舍,供冬春季节育雏。研究确定了育雏舍环境控制因子。一月龄育雏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月龄90%以上,这比其他育雏方式育雏成活率提高15%以上,雏鸟发病率降低13%,同时育雏成本比其他育雏方式降低7%,构造简单,成本低廉,易推广,操作性强。填补了国内外鸵鸟育雏特别在寒冷地区育雏技术空白。 4、鸵鸟喜食牧草的筛选、轮作以及青贮饲料饲养试验研究:通过饲养试验,发现鸵鸟喜食油菜、籽粒笕、毛苕子、黑麦草、苏丹草、红萝卜缨子、白菜等。按照它们的生长季节轮作轮供,满足不同生长期和处在不同季节的鸵鸟之需。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鸵鸟饲草生产的空白。对乳熟期玉米、苹果渣进行青贮,然后搓揉处理,并进行饲养试验,结果发现用青贮玉米、苹果渣饲喂4月龄以上鸵鸟,特别是与其它饲料混合饲喂,不但适口性强,而且能提高4月龄以上鸵鸟生长发育速度、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首次在国内外证明了青贮饲料能够饲喂鸵鸟,而且饲喂效果显著。为冬季饲养鸵鸟解决了饲草问题。 5、鸵鸟繁殖性能、产蛋规律与孵化技术研究:采用公母1:2配比、小群围栏饲养,种鸟间隔本交的配种试验,结果交配一次可以保证连续5~7枚蛋的受精率,受精率提高18%以上,节省公鸟60%以上,降低了饲养成本。从纳米比亚引种120只鸵鸟,8年来通过纯种繁育达到5000只(基础群4500只,后备群500只)。基础群母鸵年平均产蛋数达到66.46枚,种蛋合格率97.10%,受精率73.22%,孵化率82.07%,三月龄鸵鸟育成率92.34%。建成了8个良种繁育基地。筛选出优良500只个体组成核心群,并进行定向培育,其中母鸵鸟年均产蛋数达到78.01枚,种蛋合格率98.36%,受精率78.96%,孵化率86.71%,三月龄鸵鸟育成率94.08%。这些繁殖指标均领先于国内外研究报道。 通过对48只非洲黑鸵鸟原种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产蛋年繁殖性能存在差异(P<0.01);非洲鸵鸟后裔比引进的原种鸟繁殖力明显增大(P<0.01)。对引自南非的30只4~6龄、49只6~10龄鸵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产蛋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中,6~7月份达到产蛋高峰,10月份达到全年最低,11月份达到次高峰,2月份又降低,但没有低于10月份产蛋数。4~6龄间产蛋性能的差异显著(p<0.05),6~10龄间产蛋性能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填补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空白。通过除湿、显微照蛋、增加通风量等方法对孵化技术改进,鸵鸟蛋的孵化率提高11%,健雏率提高26%,照蛋准确率提高12%,第一次照蛋时间提前10天,孵化机利率提高28%。这项技术更新领先于国内外鸵鸟孵化技术。 6、筛选鸵鸟高产个体、组建核心群与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对23只10月龄鸵鸟胴体性状间相关性研究以及对101只种母鸟部分繁殖性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选择500只鸵鸟高产个体,组成核心群,进行培育,是国内外首次以产蛋、产肉性能为主要指标选育的鸵鸟种群。为培育中国鸵鸵品种(品系)奠定基础。 7、鸵鸟生殖器官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对雄鸵鸟睾丸和雌性鸵鸟的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和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是国内外首次深入地研究鸵鸟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为研究鸵鸟的生殖功能及提高其繁殖性能提供完整的形态学资料和理论依据。 8、鸵鸟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及其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对卵黄囊炎、痘病、败血支原体、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进行了有效防治,建立了完善疫病防疫体系。自主研制了大肠杆菌疫苗并进行了接种试验,5年来所接种过的鸵鸟均未发病,预防效果显著。大肠杆菌疫苗研制及应用,填补了国内外鸵鸟疫病防治的空白。 9、鸵鸟肉、皮、蛋、骨、血的开发和利用:按照欧盟标准建成年屠宰加工能力为6万只商品鸟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国际第二、亚洲第一的鸵鸟生产加工企业),设计出最先进的商品鸵鸟屠宰、出品及深加工工艺,使得鸵鸟屠宰加工正规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10多种鸵鸟肉产品,其中生鲜肉在全国肉类博览会上被认定为2004年“安全放心肉”。研发出“五香鸵鸟肉”获第九届中国杨陵农业高薪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4种蛋制品,其中鸵鸟蛋酥,荣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通过对鸵鸟蛋壳厚度、硬度、结构等性能研究,利用绘画、雕刻、镂空、浮雕彩绘、镂雕彩绘、景泰兰制作等艺术手法制作出鸵鸟蛋壳系列108种工艺品。通过对鸵鸟皮浸水、去肉、脱脂、浸灰、复灰、漂白、浸酸、制革、复鞣、染色加脂等工序进行研究,研究确定了制革工艺。据此生产的鸵鸟皮革柔软、丰满,毛盖突出,立体感强。通过对鸵鸟血、骨成分及其性能的研究,研发出2个系列3种产品,取得了三项技术专利(专利申请号:200510096009.8、0213942.2、2005510096487.9)。 1、推广范围:鸵鸟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2、推广条件:有一定文化基础、信用、勤劳、有养殖鸵鸟想法的人或着有关公司,当地饲草资源丰富、无疫病发生。 3、应用前景:目前许多鸵鸟养殖企业处于微效期,如繁殖率低、孵化率低、育雏死亡率高、生长发育缓慢、饲养成本高等。该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对于整个鸵鸟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所以,该项目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推广措施:该项目研究成果中,“非洲鸵鸟养殖模式、运行机制及其示范基地建设”是保证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措施。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