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项目
>
详情页
义敦岛弧带前岛弧期早—中三叠世地层序列与构造演化
- 基金项目类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基金项目编号:
- 49872015
- 来源网站: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来源网址:
- http://www.nsfc.gov.cn/
- 负责人:
- 姚华舟
- 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 中文关键词:
-
义敦岛弧带;
早三叠世牙形石;
晚三叠世植物化石;
沉积环境;
多旋回构造演化;
- 其他语种关键词:
- Yidun arc belt; Early Triassic conodonts; Late Triassic fossil plan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multicyclic tectonic evolution
- 项目类型:
- 面上项目
- 语种:
- 中文
- 开始日期:
- 1999-01-01
- 结束日期:
- 2002-12-01
- 中文摘要:
- 义敦岛弧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强变形、弱变质的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体的地层,总厚度3000—6000m,下部称党恩组,上部称列衣组,因构造破坏强烈而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年代依据。本项目在四川省白玉县热加和甘孜县玉隆、嘎拉等地的义敦群的灰岩、硅质岩夹层中发现牙形石:Clarkina carinata、Icriospathodus sp.、Microzarkodina sp.和Neogondolella sp.等,其中Clarkina carinata、Icriospathodus sp.分别为早三叠世和早三叠世晚期的特征分子;放射虫:Triassomitra zhangi 等,也是三叠纪早期特征分子;及少量有孔虫、鱼牙化石。从而首次以可靠化石年代依据肯定了义敦群早三叠世地层的存在,并部分填补了义敦群生物地层研究的空白。在四川省新龙县雄龙西晚三叠世喇嘛哑组获得一批植物化石新材料,计15 属20 种,其中包括二个新种: Cladophlebis xinlongoensis 和Marattia ovalis,并发现Bernettia phialophora Harris,为我国首次发现该化石,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地理和演化古生物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