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海南省金花蛇新纪录及其描述

作   者:
赵尔宓лборкин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期刊名称:
四川动物
i s s n:
1000-7083
年卷期:
1990 年 01 期
页   码:
32-33
摘   要: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Shaw)是一种树栖的后沟牙毒蛇,体形细长,色彩鲜艳美丽,所以又称“美丽金花蛇”。Pope(1935:318)在《中国爬行动物》一书中列入此种。其依据是:一、Boettger(1888)曾报道von Moellendorff在香港市政厅博物馆见到过一号香港标本;二、Wall(1903)曾报道上海博物馆一号不知产地的标本,以及三、Stanley(1914)记载福建有金花蛇的报道。Pope本人并未看到过采自中国的标本,但基于香港纪录的可靠性,他曾提出有可能在海南岛发现金花蛇(同上引证320页)。此后,胡步青、黄美华等(1958)将自浙江龙泉及天日山采到的3号标本鉴定为金花蛇,并描述为新变种“龙泉绿树蛇”。后来被证明,“龙泉绿树蛇”实际是灰腹绿锦蛇Ela-phe frenata的同物异名。国内出版的一些图谱、手册、检索、区系报告、专志等,均列有金花蛇,记其分布地则有福建、广东(实际指香港——本文第一作者注)、浙江(依据误订的龙泉绿树蛇)以及云南〔可能依据Pope(1935:320)有“Wall(1925:819)报道缅甸腊戍标本,使金花蛇的分布相当靠近云南边界”之句〕。其来源如上,并无实物依据。上海自然博物馆确藏有金花蛇标本一号,可能就是前述Wall与Stanley提到的那号标本,本文第一作者亦曾见到此标本,可惜保存不佳,且已断为半截。1989年10月4日到14日,本文第一作者应邀到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列宁格勒)访问期间,在该所查到一号金花蛇标本,编号为7516,据其记录为1888年Herz采自海南岛。据查,德国人Alfred Otto Herz(1852—1905)曾在列宁格勒(当时称彼得堡)科学院动物博物馆工作,本人研究鳞翅目昆虫,但他曾到中国(包括海南岛)、朝鲜,日本、泰国等地采集各类标本,保存于该馆。说明该号标本的记录可信,确系中国海南岛所产。作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采到且保存极为完好的一号金花蛇标本,故特描述如次。7516号,幼年雄性。全长402mm,尾长105mm,尾长占全长的0.26。颊鳞1枚,甚低;眼大,瞳孔圆形,眶上鳞突出于头背;眶前鳞1枚,甚高,向上楔入头背;眶后鳞2枚,上大下小;颞鳞前后3对,几乎等大,左侧前对上枚裂为前后二片。上唇鳞每侧9枚,左侧者4—2—3式,右侧者3—3—3式,左侧第4枚上唇鳞以其后上方尖角入眶;下唇鳞每侧10枚,前5枚切前颔片;颔片2对,几等长,前对彼此相切,后对前部中央有一隙缝,后部分开,其间介以2枚小鳞。背鳞17—17—13行,中段中央5行微棱;腹鳞222,侧棱显著且有缺刻,最后一枚腹鳞纵分为二是本种特征之一;尾下鳞140对,亦具显著侧棱及缺刻;肛鳞二分。此标本保存完好,色斑亦较鲜明。背鳞几乎每一鳞片中央有黑色纵脊纹,部分鳞片几乎全为黑色,背面的横斑即由上述黑色鳞片构成,网纹则由上述黑色纵脊纹缀成。背部鳞片其余地方及上唇缘为黄绿色。腹面两侧棱中央白色,侧棱以外部分的鳞片前缘黑色,腹鳞与尾下鳞的侧棱处均有一黑点。此标本与M.Smith(1943:251—254)关于金花蛇的描述及86图的色斑非常一致。本文报道的金花蛇是中国海南省的新纪录。也是在中国境内所采金花蛇的产地确切、采集时间较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号标本。本文关于金花蛇的描述是迄今为止唯一依据中国标本的描述。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