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乌梅丸"异病同治"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作   者:
丁瑾郑攀孙营营王笑冉封俨宸
作者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糖尿病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异病同治肠易激综合征乌梅丸分子对接
期刊名称:
中国中药杂志
i s s n:
1001-5302
年卷期:
2022 年 47 卷 015 期
页   码:
4164-4176
摘   要: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糖尿病肠病(diabetic enteropathy,DE)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和筛选乌梅丸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标准化;检索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和OMIM数据库获取UC、DE和IBS的相关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分析工具构建韦恩图,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ene Oncology(GO)功能分析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乌梅丸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癌症途径、TNF信号通路、HIF-l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与核心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稳定的构象.乌梅丸治疗3种疾病涉及复方中黄酮类、甾醇类及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合物,通过多脏器作用于关键靶点,参与细胞凋亡、免疫炎症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3种疾病"异病同治"的作用.该研究阐释了中药复方乌梅丸"异病同治"的可能机制,并将为深入了解乌梅丸效应机制、探索其新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