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漓江桂林市区段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评价
- 作 者:
-
周振明;
陈朝述;
刘可慧;
李俊;
陈孟林;
蒋瑜;
于方明;
- 作者机构: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关键词:
-
漓江;
水质评价;
多样性指数;
浮游植物;
- 期刊名称:
- 生态环境学报
- 基金项目:
-
锰污染土壤超富集植物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
- i s s n:
- 1674-5906
- 年卷期:
-
2014 年
04 期
- 页 码:
- 649-656
- 摘 要:
-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变化与水体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能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水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指示因子之一。为揭示漓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互关系,2012年8月对漓江桂林市区段干流(桂林赵家桥村至桂林王家村)的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数对漓江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漓江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氨氮的变化范围依次为1.80~6.20、1.12~2.68、0.022~0.282、0.34~1.73 mg·L-1,其含量在上游变化平稳,到三条支流汇入处大幅增高,最高值均出现在南溪河入口处。共调查到浮游植物7门60属128种,其中硅藻50种(占种类组成的39.06%),绿藻52种(占40.63%),蓝藻16种(占12.50%),裸藻7种(占5.47%),黄藻、金藻和甲藻各1种(分别占0.78%)。优势种依次为冠盘藻(S.tephanodiscus)、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喙头舟形藻(N.rhynchocephala)、短小舟形藻(N.exigua)、广缘小环藻(C.Bodanica)、四尾栅藻(S.quadricanda)和肘状针杆藻(S.ulna)。浮游植物密度为10.3×104~1 047.0×104 ind.·L-1,平均密度为474.7×104ind.·L-1,其中密度最小的是赵家桥村,密度最大的是南溪河入口;种类上绿藻门占据多数,密度和优势种分布上以硅藻居多,总体上属于硅藻-绿藻型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在1.60~4.27之间,Simpson指数(D)在2.24~12.74之间,水质总体上为清洁-轻度污染。Margalef指数(d)在1.85~4.23之间,Pielou指数(J)在0.40~0.83之间,指数值总体较高,漓江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漓江干流水质总体上属于Ⅱ-Ⅲ类水体,在支流汇入处理化指标浓度增加,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急剧降低,种类数减少,耐污品种大量繁殖,水质恶化。因此,有必要加大支流流经地区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加强对市区下游断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有效避免水质恶化。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