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 作 者:
-
毛宣国;
- 作者机构:
-
中南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
-
意象论;
现象学;
中华美学;
- 期刊名称:
- 学术月刊
- i s s n:
- 0439-8041
- 年卷期:
-
2017 年
06 期
- 页 码:
- 17-25
- 摘 要:
-
杨春时认为,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是领会存在意义的途径,最终走向审美现象学;而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法,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通过感兴、真情、意象、妙语等环节,使道得以显现。仲霞指出,西方审美现象学具有时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时间的超越把握存在的意义,最后向空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中华审美现象学则具有空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空间的超越把握道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向时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毛宣国梳理了80年代以来自觉运用现象学观念与方法来阐释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叶朗、张祥龙、杨春时:叶朗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整合西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张祥龙以西方存在论现象学为依据,提出"现象本身是美的"的命题,将之与中国古代"意象"审美经验的阐释紧密联系;杨春时则以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路与需要出发,提出"审美意象是现象学的现象"的观点,并以此为根据阐发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