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经典名方中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作   者:
杨莉萍郭旭东席少阳马晓辉詹志来晋玲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关键词:
品质评价牵牛子经典名方炮制本草考证基原临床禁忌
期刊名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i s s n:
1005-9903
年卷期:
2024 年 006 期
页   码:
179-189
摘   要:
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牵牛子”为正名,主流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明代《本草纲目》中最早记载的“白牵牛”与今圆叶牵牛P. purpurea相似;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襄阳一带,其后著录中产地增至全国各地;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采收时间古代多为九月,今则多在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备用;古代炮制方法以“酒蒸法、蒸炒至半生半熟、研取头末”为主,近代以来多简化为“清炒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和补充,明代前均为“苦、寒,有毒”,明代出现了“辛、热,小毒”之性,功效历经“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至“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的演变;临床禁忌主要为脾肾虚弱者禁用、脾胃虚弱者禁用、孕妇禁用、不宜同巴豆、巴豆霜同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以牵牛子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时,明确其来源应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的干燥成熟种子(黑丑系其黑褐色种子,白丑系其米黄色种子),原方中注明炮制要求者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要求建议生品入药。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