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导入TaNHX2基因提高了转基因普那菊苣的耐盐性
- 作 者:
-
张丽君;
程林梅;
杜建中;
郝曜山;
王亦学;
李贵全;
孙毅;
- 作者机构:
-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关键词:
-
普那菊苣;
TaNHX2;
转基因;
耐盐性;
- 期刊名称:
- 生态学报
- 基金项目:
-
- i s s n:
- 1000-0933
- 年卷期:
-
2011 年
31 卷
18 期
- 页 码:
- 5264-5272
- 摘 要:
-
我国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的日益严重,对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耐盐碱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的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vacuolar Na+/H+exchanger or antiporter,简称NHX、NHE或NHA),对普那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cv.Puna)植株进行了遗传转化。经抗生素筛选以及针对TaNHX2基因的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获得了28株转TaNHX2基因的普那菊苣植株。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普那菊苣野生型和T0代种子、愈伤组织和幼苗生长情况胁迫的研究,结果表明:转TaNHX2基因普那菊苣植株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比野生型明显提高。在300 mmol/LNaCl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种子的出芽率、外植体出愈率和分化率是野生型植株的2—4倍,而500 mmol/L NaCl浓度为野生型和转基因外植体能否生长的临界点。在此临界值下野生型外植体或不能形成愈伤组织、或幼苗不能正常生根、或已生根幼苗不能正常成长,而转基因外植体可以继续形成愈伤组织并正常生根生长。同时对500 mmol/L NaCl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普那菊苣幼苗其体内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植株的MDA含量降低了1—3倍,POD活性提高了1—3倍,SOD活性提高了2—3倍,分析发现普那菊苣的耐盐性与其体内的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密切相关。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