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滇、川、皖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初报
- 作 者:
-
巫俊侠;
陈鸿雏;
邱则吟;
苏永芳;
刘光惠;
王捷;
- 作者机构: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期刊名称:
- 四川动物
- i s s n:
- 1000-7083
- 年卷期:
-
1990 年
01 期
- 页 码:
- 27
- 摘 要:
-
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成虫有较强的杀虫作用,但对不同地区血吸虫的敏感性,至今尚有不同看法。本文就云南大理、四川西昌、安徽贵池三地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药物:吡喹酮系上海第十一制药厂合成,批号820336,按需要量配制备用。血吸虫:捕捉大理、西昌自然感染阳性钉螺,用压碎法收集尾蚴;贵池钉螺,则采用本所饲养阳性钉螺逸蚴,感染18—22克昆明种小鼠,每鼠接种40条。感染后28天,将三个地区各分治疗及对照共六个组,每组20只小鼠。治疗组按300mg/kg×1(半数治愈量)灌胄法给药,停药后30天解剖取虫,计算其减虫率及减雌率。体外试验:接种小鼠后42天按无菌操作收集合抱成虫,参照尤纪青等〔中国药理学报,1986,7(1):82〕的方法进行血吸虫体外试验。药液浓度为0.005、0.05、0.1μg/ml。虫体与药物接触后1/2、1、2、4、8、24小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活动和皮层损害。组织化学观察:体内实验组治后30天,按常规方法制备血吸虫标本;体外组在接触药液后24小时制备标本。观察糖原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力。结果一、体内试验:分别感染大理、西昌、贵池三地血吸虫的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其减虫率分别为57.91、68.86和60.78%;减雌率分别为62.31、69.31和61.12%,经t检验显示三地的减虫率及减雌率均无显著差异。二、体外试验:血吸虫与药液接触后10—30分钟,三个地区血吸虫虫体均出现兴奋、挛缩;剂量达0.1μg/mg时,虫体明显缩短,头部微动;1小时后,雌雄均分离,虫体皮层发泡;2小时后皮泡加重;4小时后大部分虫体皮层已破溃呈毛刷状;24小时后皮层破溃、融合呈毛刷状。比较三个地区虫子的皮泡反应,以云南出现较早,其出现严重损害的时间亦较早于四川和安徽。而对照组24小时后均呈正常活动。三、虫体组织化学改变:观察了吡喹酮对不同地区血吸虫糖原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体内或体外吡喹酮敏感试验,三个地区的血吸虫糖原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原减少以雄虫较雌虫明显,尤以云南地区血吸虫较著。以上小白鼠治疗试验证明,三个地区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体外培养及组织化学的观察似乎云南地区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四川、安徽地区血吸虫,提示这三个地区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存在着组织化学上的差异,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