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羚牛住肉孢子虫在中国首次发现

作   者:
向丕元王强李尧述钟顺隆
作者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系成都市动物园 雅安成都市动物园
期刊名称:
四川动物
i s s n:
1000-7083
年卷期:
1990 年 03 期
页   码:
41
摘   要:
以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作为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的中间宿主,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1989年4月,在成都市动物园自然死亡的一头羚牛的食道和舌肌上发现有大量形似纺锤形肉孢子虫Sarcocystis fusiformis(同种异名有S.blanchardi,S.siamensis,S.bubali,Balbiania fusiformis)寄生。现将其外观形态和组织切片(H.E染色)的显微观察记述如下:寄生于羚牛的住肉孢子虫(包囊)位于肌原纤维间,其长轴方向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外观为乳白色的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4.7×2.25(3.0—6.5×1.5—3.0)mm。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壁厚呈海绵样,H·E染色为粉红色,厚3.56(2—7)μm,内壁薄而光滑,H·E染色为紫色,厚2.13(1—3)μm。内壁向囊内延伸,构成很多小梁或中隔,将囊腔分隔成若干小室。孢子囊都基本成熟。紧靠囊内壁或其刚分出的小梁有时可见椭圆形或不规则四边形的多核孢子母细胞,细胞质淡红色,大小为24.25×9.55(19—29×5—14)μm。外层的少数小室内含有正在发育的滋养体,而多数小室内含有成熟的香蕉形滋养体,即缓殖子,H·E染色呈深紫色,大小为9.75×2.44(7—12×2—3.5)μm,其中央偏大头端有一圆形细胞核。超成熟的包囊可见中心液化,或只有小室而无缓殖子的空泡状。本虫与Levine(1966)、肖兵南(1988)报道寄生于水牛的纺锤形肉孢子虫的孢子囊及其内部显微构造大小上有所差异。后二者的孢子囊较大(分别为5—15×2—4和3.7—12.2×1.5—5),囊壁较厚(肖氏报道为6—11μm),缓殖子也较大(分别为约10μm和11.9—18×2.5—51)。羚牛感染的肉孢子虫是否为纺锤形肉孢子虫则有待于作终末宿主的感染试验及其它方面的研究。羚牛住肉孢子虫在中国首次发现@向丕元$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系!雅安 @王强$成都市动物园 @李尧述$成都市动物园 @钟顺隆$成都市动物园〔1〕肖兵南等家畜住肉孢子虫的调查。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