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早侏罗世的后造山伸展:来自川西牛心沟和四姑娘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作   者:
赵永久袁超周美夫颜丹平龙晓平蔡克大
作者机构: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伸展构造体制幔源岩浆地球化学青藏高原松潘甘孜造山带A型花岗岩高Ba-Sr花岗岩
期刊名称:
地球化学
基金项目:
地幔柱动力学及其在华南大陆演化中的作用
东昆仑月牙河石榴石闪长玢岩的成岩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i s s n:
0379-1726
年卷期:
2007 年 02 期
页   码:
139-152
摘   要:
牛心沟岩体和四姑娘山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分别为中生代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牛心沟岩体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7%~63.6%),较高的K2O(3.44%~5.06%)和全碱含量(K2O+Na2O=6.55%~8.80%),显示橄榄粗玄岩特征。牛心沟岩体的微量元素Ba(1280~2010μg/g)、Sr(1010~1660μg/g)含量很高,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7.4~67.3),Nb、Ta和Ti明显负异常,并缺乏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因此属于高Ba-Sr系列范围。牛心沟岩体的Cr(37.6~193μg/g)、Ni(9.13~76.8μg/g)和V(57.1~126μg/g)等过渡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并与SiO2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岩体的几个不相容元素对的比值变化较大(Zr/Sm=2.54~29.7、Nb/La=0.13~0.38、Th/Nb=0.53~0.94),表明该岩体可能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形成。四姑娘山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68.9%~73.6%之间,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K2O+Na2O=7.21%~9.38%)、高场强元素含量和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34~3.03),同时具有平坦的重稀土分布模式((Gd/Yb)N=0.79~1.43),明显的Eu负异常以及较高的Rb、Th和U含量,该岩体相对低的Ba、Sr、P和Ti含量表明它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反映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岩体的形成均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四姑娘山A型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早侏罗世以前就已处于伸展构造体制。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