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斑马鱼幼鱼嗜中性粒细胞对副溶血弧菌清除的动态变化
- 作 者:
-
郭欣娅;
季策;
谢子健;
季帆;
祖尧;
任建峰;
张庆华;
- 作者机构:
-
上海海洋大学;
- 关键词:
-
斑马鱼;
天然免疫;
嗜中性粒细胞;
副溶血弧菌;
- 期刊名称: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基金项目:
-
中国传统酿造白酒中的多肽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i s s n:
- 1674-5566
- 年卷期:
-
2020 年
02 期
- 页 码:
- 180-188
- 摘 要:
-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