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

作   者:
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孙永刚贾鑫
作者机构:
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貌过程与环境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植物驯化农业起源辽西地区淀粉粒分析新石器时代
期刊名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基金项目:
全新世中晚期中国南亚热带地区不同地貌背景下人类适应过程的分异
植物块根块茎类淀粉粒分析及其在中国岭南地区史前植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4-2 ka BP)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i s s n:
1674-7240
年卷期:
2016 年 46 卷 07 期
页   码:
918-925
摘   要:
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以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但对粟和黍驯化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人类将青狗尾草(S.viridis)驯化到粟是一个漫长过程,但需要更多的工作进行证明.西辽河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本文对该研究区内小河西文化(早于8.5ka BP)、兴隆洼文化(8.2~7.4ka BP)、赵宝沟文化(7.0~6.4ka BP)和红山文化(6.5~5.0ka BP)8个遗址出土的12件磨盘和磨棒表层残留物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发现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具有野生性质的粟类淀粉粒所占比例从13.0%下降到3.4%;而粒径在16.8?m以上驯化粟淀粉粒比例从55.0%增加到62.1%.研究表明,小河西文化时期粟类植物驯化已开始;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期、中期粟类植物的野生及驯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粟类植物驯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