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野生与养殖条件下香港牡蛎和咬齿牡蛎寄生派琴虫感染差异研究
- 作 者:
-
庄梦浩;
付胜利;
姚托;
卢洁;
姜皓译;
王玉香;
郝耀彤;
叶灵通;
- 作者机构: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 关键词:
-
咬齿牡蛎;
野生种群;
派琴虫;
香港牡蛎;
养殖种群;
- 期刊名称:
- 南方水产科学
- i s s n:
- 2095-0780
- 年卷期:
-
2024 年
20 卷
006 期
- 页 码:
- 169-175
- 摘 要:
-
人类活动改变了牡蛎的生长和发育环境,也因此影响着其体内寄生虫的繁殖,促进了寄生虫的扩散与传播。为评估人类活动对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咬齿牡蛎(Saccostrea mordax)感染派琴虫(Perkinsus spp.)的影响,分别采集了华南沿海8个地区的6个野生牡蛎种群和4个养殖牡蛎种群,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条件下派琴虫的感染率与感染丰度差异。结果显示,养殖香港牡蛎的派琴虫平均感染率为(61.25±13.30)%,与野生香港牡蛎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显著高于野生咬齿牡蛎[(13.75±5.45)%)]。不同地区间养殖香港牡蛎的派琴虫感染率差异显著,而野生香港牡蛎和野生咬齿牡蛎的派琴虫感染率差异均不显著。野生香港牡蛎派琴虫平均感染丰度为(1 144.79±295.85)个·g-1,与野生咬齿牡蛎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显著低于养殖香港牡蛎[(14 668.08±8 379.21)个·g-1]。不同地区间,养殖香港牡蛎、野生香港牡蛎、野生咬齿牡蛎的派琴虫感染丰度均差异不显著。香港牡蛎转运养殖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派琴虫的传播,人为干预的养殖与野生的环境差异造成了派琴虫的感染丰度显著变化。首次在咬齿牡蛎上发现了派琴虫感染,说明派琴虫的传播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咬齿牡蛎特殊的附着生活方式降低了派琴虫的感染风险。由于野生香港牡蛎的感染丰度低,将其亲本用于育苗可降低派琴虫的垂直和水平传播风险。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