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非饱和岩体裂隙中冰层生长试验及单个裂隙壁面上的结霜模型研究
- 作 者:
-
王莉平;
郝哲销;
李宁;
徐拴海;
王文丽;
朱英豪;
- 作者机构:
-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关键词:
-
非饱和岩体裂隙;
结霜模型;
水蒸气迁移;
- 期刊名称:
- 冰川冻土
- i s s n:
- 1000-0240
- 年卷期:
-
2023 年
45 卷
004 期
- 页 码:
- 1335-1345
- 摘 要:
-
裂隙中冰夹层的出现及生长是岩体冻胀风化的重要特征及成因,裂隙岩体是由裂隙和岩石基质构成,裂隙与可视为孔隙介质的岩石性质差异巨大,多数情况下是岩体中水分主要的储存及运移通道,对于不饱和裂隙而言,其中往往同时存在着气态迁移和液态迁移,很难直接用既有的原位冻胀和分凝冰机理解释裂隙中冰层形成及生长过程.为研究非饱和岩体裂隙中冰层出现及分布状况,作者用两块水泥试块拼接成带有单条垂直裂隙的岩体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暖端补水条件下的单向冻结试验,试验结束后,试块中新增了3条水平裂隙和1条垂直裂隙,且裂隙中均有薄冰层出现,试样负温区有显著的结霜现象,整个过程中水分迁移总量达221 mL,且以气态形式为主.基于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自然对流条件下单个裂隙壁面上的结霜模型,根据试验中试样不同冷表面的特征,将结霜表面分为I~III类,分别计算了三类冷表面上霜层厚度、密度及单位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并利用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单个壁面上结霜模型的可靠性.以结霜模型为依据,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岩体裂隙负温区壁面结霜量的直接因素有裂隙中的对流传热条件、空气相对湿度及负温区壁面面积大小,这三个因素取值越大时,则一定时间内裂隙壁面上的结霜量越多,裂隙中的成冰作用更为显著.裂隙沿程的温度梯度则是更为本质的原因,温度梯度越大时,岩体裂隙中的对流传热作用会更为强烈,负温区壁面面积越大,则一定时间内结霜量越多.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