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术语详情

日本农业气候区划

词条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词条标签:
日本农业气候区划 ;
词条阅读量:
0 ;
词条修订量:
0 ;

1详细介绍

       根据日本农业气候指标与农业特点所编制的农业气候区划,先后有吉良、大后、内和小泽等的综合性区划和水稻、麦类等单项区划。 吉良和大后美保气候区划法 吉良的气候区划法,是把温度和水分作为支配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在温度条件的划分上考虑了生育期,根据温量指数(将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大于5℃月份的温度减去5℃后的差值累加起来的数值)0、15、45、85、180、240℃划出了植物带的边界线;在水分条件的划分上使用的是桑斯韦特的湿润指数,即 式中 Im为湿润指数;S为水分过剩量(厘米);D为水分不足量(厘米);PE为可能蒸散量(厘米)。大后美保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日本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平均产量,对大麦、小麦、裸大麦、苎麻等作物的栽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据此确定上述各种作物的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不适宜栽培区和最不适宜栽培区。 内善兵卫农业气候区划法 是对水稻栽培环境的热量状况和水分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区划方案。①热量状况以稻田水积温作为主要区划标准,分为<3000、3000~4000、4000~5000和>5000℃四级;再以旬为单位计算,从3月上甸到6月下旬水温达到15℃的日期,作为辅助指标。②水分状况以水田水分平衡公式和热量平衡公式Sw/lr作为水田水分状况的指标(Sw为栽培期间水面净辐射量的总和,lr为栽培期间的蒸发潜热和降水量的总和),称之为水面辐射干燥度。水分状况根据Sw/lr值分为<0.5、0.5~1.0、1.0~1.5和>1.5四级。根据上述区划标准,1961年绘制出日本水稻气候区划图。 小泽农业气候区划法 以土地利用规划中农业土地分级为目的而进行的气候区划。采用温量指数作为热量特性的指标;用降水量年分配率(4~9月的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和雨量系数(某一期间的降水总量和同期间月平均气温积温的比值)作为水分特性的指标;再分别用寒冷指数和降水量的绝对值以及平均积雪深度和连续积雪期作为辅助指标。 根据温量指数划定的区界是:55℃(温带林与寒带林的边界)、75℃(大田栽培两年三熟界限)、100℃(安全的一年两熟界限)、120℃(水稻一年两熟界限)、130℃(亚热带作物栽培界限)。根据降水分配率划分为:日本海沿岸型(50%以下)、太平洋沿岸型(60~70%)、九州型(70%以上),以及若干亚区。根据雨量系数划分为:日本海沿岸型(夏半年和冬半年都相当湿润)、南海型(夏半年湿润、冬半年相当湿润)、濑户内型(夏半年和冬半年都干燥),以及若干亚区。根据积雪状况分为三级:平均积雪深度超过100厘米、连续积雪期超过120天者为1级;平均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连续积雪期超过80天者为2级;平均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连续积雪期超过40天者,或平均积雪深度少于50厘米,连续积雪期超过80天者为3级。 将上述各指标的区划结果相重合而制定出综合区划,确定了天北、道东、道南、表东北、里东北、北关东、南关东、东山、北陆、东海、山阴、濑户内、南海、北九州、西九州和奄美各气候区。这种以土地利用为目的气候区划,对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工作上也具有实用价值。 单项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作物种类、农业灾害或单项气象要素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区划方法。诸如:①水稻冷害的气候区划。根据8月份平均气温与标准偏差的差值确定是否可能出现冷害的地区,即差值超过23℃以上者定为不会出现冷害的地区,低于22℃者定为容易出现冷害的地区,介于两者之间者定为可能出现冷害的地区。②麦类作物雪害的气候区划。根据连续积雪日数划分为三类:少于30天者定为不会发生雪害的地区;30天以上、100天以下者定为有中等程度雪害的地区;大于100天者定为雪害严重的地区。③水稻栽培的气候区划。日平均气温≥10℃积温<2400℃的地区定为不能栽培早稻的地区;≥2400℃的地区可以栽培早稻。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