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术语详情

洪涝灾害

词条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词条标签:
洪涝灾害 ;
词条阅读量:
0 ;
词条修订量:
0 ;

1图片

2详细介绍

       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和积水所造成的水灾和涝灾。 简况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灾害,也是中国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中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间的2155年中,就有1092年发生了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每两年一次。1950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约1.1亿亩,成灾0.61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其中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每年受灾面积都在2.1亿亩以上,成灾面积都在1.5亿亩以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松花江和辽河中下游等地是洪涝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尤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占全国受灾面积3/4以上,而西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等地洪涝灾害最少。 中国从远古起就有洪涝灾害发生及其防治的记载。公元前12世纪的殷墟卜辞中有:“其(有)大水”,“御水于土”等文字,《诗经》中记载,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描写的就是大禹治水事迹,战国时《管子·度地篇》中指出水、旱、风雾雹霜,厉、虫五害之中,以水灾最严重,当时著名的都江堰(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魏国天井堰(公元前445~公元前296年),秦代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水利工程都具有防洪、灌溉增产的双重功用。近代科学家竺可桢曾根据史料研究了中国旱涝发生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不少区域性旱涝的分析,70年代末,中央气象局等单位协作编制出公元1470年以来《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并分析研究了近500年来的中国旱涝发生规律。1949年以来,先后在黄河三门峡、刘家峡和长江葛洲坝等地修建拦河大坝,在淮河、海河流域和长江中游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为农业灌溉、发电和航运提供了条件。 形成原因 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是形成洪涝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当夏季风向北推进时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在锋面附近形成雨带。通常4、5月雨带平均位于华南,5月下旬6月上旬位于长江以南,6月中旬到7月中旬位于江淮,7月中旬以后越过黄河很快到达华北。当大气环流异常时,雨带在某个地区长期徘徊,大雨一再出现,易形成洪涝。由于各地不同年份冬夏季风的强弱、进退早晚和持续时间不同,出现暴雨的地区也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当副热带高压提前北跃,则华北雨季提前,江淮出现“空梅”,往往形成北涝南旱,反之,若雨带长期停滞在长江流域,则形成南涝北旱。一年之内,旱涝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常交替出现。此外,水库溃坝、冬季北方河流解冻时的凌汛、沿海的海啸、台风和海潮结合等也都可造成洪涝。地形对洪涝分布有很大影响,低洼农田易积水成涝。 发生季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按照水涝发生季节,可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夏秋涝、秋涝等,不同季节的洪涝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同。①春涝及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农田积水后常引起小麦、油菜的烂根,早衰,病害流行。②夏涝,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四川盆地以及东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影响夏收夏种,造成小麦倒伏秕粒,发芽霉烂,旱粮作物烂根,结实率低,棉花蕾铃脱落,水稻轻则倒伏减产,重则绝收。③秋涝和夏秋涝,西南和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其次是华南及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东北和华北也时有发生,对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有时还影响秋收秋种。 不同作物抗涝的能力不同,涝害情况也不同(表1)。
      表1 主要农作物抗涝能力比较
       涝害指标 由于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而且不同地区的其它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洪涝指标常常需要根据地区、作物及生育期而定。中央气象局等单位在分析研究中国东部季风区近五百年来的旱涝资料时,采用降水量和标准差进行旱涝分级: (Ri为某年5~9月降水量,为历年同期降水量平均值、δ为标准差)。 此外,也有用旱涝指数等其它方法来进行旱涝分级的。如旱涝指数,R为某年降水量,R为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δ为该地年降水量的标准差。当I>2为大涝年,-1≤I≤1则为常年。 表2表示涝害程度与棉株受害的关系。
      表2 涝害程度与棉株受害的关系
       防御措施 ①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水系,兴修水库,加固堤防,拦蓄洪水,疏浚河道,以利排水,减少洪涝。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既能储集水分于森林土壤中,又能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③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渗水和排水能力。④建立排灌系统,平整土地,使积水能迅速排出。⑤低洼易涝地区,应调整农业布局,多种耐涝作物。⑥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汛准备。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