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术语详情

东北冷害

词条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词条标签:
东北冷害 ;
词条阅读量:
0 ;
词条修订量:
0 ;

1详细介绍

       中国东北地区发生的冷害,是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1969、1972、1976年因低温冷害损失粮食均在100亿斤左右。 类型 东北地区发生冷害的频率高,而且往往与其他农业气象灾害同时发生,形成以下几种不同天气型的冷害:①低温多雨型(湿冷型)。低温与多雨涝湿相结合,地温低,湿度大,成熟延迟,造成贪青减产。这种冷害对涝洼地多的东北中部地区以及在洼地种植的高粱危害最大。②低温干旱型(干冷型)。低温与干旱相结合,对雨水偏少的西部地区和不抗干旱的大豆威胁最大,对玉米危害也相当严重。③低温早霜型(霜冷型)。低温与特殊早来的秋霜相结合,这种冷害能使水稻、高粱贪青晚熟,大幅度减产。④低温寡照型(阴冷型)。低温与阴雨寡照结合,这种冷害对日照偏少的东部山区的水稻危害最大。 危害指标与危害时期 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抗低温的能力不同。水稻苗期气温低于15℃时就不能分蘖,四分体和小孢子期气温低于17℃,不实率增加,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22℃,不实率急剧增加,灌浆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8℃,粒重明显降低。耐冷性强的品种受害的温度指标低1℃以上,耐冷性弱的品种高1℃左右。高粱雌雄蕊分化期平均气温低于21℃,最低气温低于14℃时,小花大量败育;灌浆成熟期平均气温低于20℃,灌浆速度减慢,千粒重降低。玉米开花期遇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阴雨,就会妨碍花药开裂,影响授粉,灌浆成熟期温度低于15~16℃,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使子粒不饱满。棉花生育后期气温低于20℃时,裂铃速度减慢,15℃以下将阻碍纤维的伸长和增厚,使棉花的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大豆虽比较耐冷,但气温低于12℃时,出苗会明显延迟,低于15℃时,对叶片生长和分枝形成都有较大影响,低于17℃时,开花大为延迟,低于15℃时,花荚脱落,灌浆明显减慢。在分析冷害的气候规律时,通常用生长季积温比常年偏少的程度作指标。吉林省生长季积温少100℃,粮食减产10%左右。一般作物在苗期和成熟期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幼穗分化、抽穗、开花受精阶段和灌浆初期,是生理上的不耐低温时期,严格要求适宜的温度条件,耐冷能力差。东北地区进入8月份以后,温度急剧下降,并且年际波动大,常常不能满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需要,对产量影响很大,成为这些作物气候生态上的冷害关键时期。 地区分布 冷害的地区分布比较复杂,温度低、生长季短、积温年际变化大、低温年发生频率高的地区一般冷害较重;反之,冷害较轻。在温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喜温作物受冷害的比例大,凡是种植比较晚熟的品种和耕作粗放的地方冷害较重;而麦类作物中早熟品种比重大,而又精耕细作的地方,冷害较轻。东北冷害可分为四个类型区:①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伊春山区、三江平原北部和吉林省长白山区,大于或等于10℃积温低于2,400℃,无霜期不足120天,冷害发生频率最高,这些地方不宜种植食用高粱,水稻、玉米的冷害极重,而较耐低温的大豆也可能因冷害而减产。②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吉林省吉林、通化地区的半山区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盆地地带,大于或等于10℃积温为2,400~2,800℃,无霜期为120~135天,冷害发生频率较高,高粱、水稻冷害严重,玉米冷害也较重。③吉林省长春、四平、白城地区,黑龙江省西南部一角,辽宁省东部山区、半山区,≥10℃积温为2,800~3,200℃,无霜期为135~150天,冷害发生频率较低,高粱、水稻冷害较重,玉米冷害较轻。④辽宁省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10℃积温在3,200℃以上,无霜期超过150天,冷害发生频率最低,高粱、水稻仍有较轻的冷害,玉米、大豆基本上没有冷害,棉花、花生等作物的冷害较重。 防御措施 ①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和冷害发生规律,种植适宜的作物,确定各种作物的适当比例,明确各种作物的安全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实行安全栽培,以防冷害。②根据各地冷害发生规律,确定育种目标,鉴定作物品种的耐冷性,选育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耐冷、高产品种。③采用综合栽培措施,包括适时早播、早插秧,缩短播期和插秧期;实行塑料薄膜保温育秧和地膜覆盖,提高地温和水温;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合理使用氮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另外,打去下部叶片,喷磷、深锄,以及喷洒促熟激素、增温剂等,也都能促进作物早熟,躲过低温危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