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球甘蓝
- 词条出处: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词条标签:
- 结球甘蓝 ;
- 词条阅读量:
- 0 ;
- 词条修订量:
- 0 ;
1图片

2详细介绍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中顶芽或腋芽能形成叶球的一个变种,为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别名洋白菜、包菜、圆白菜、卷心菜、莲花白、椰菜等。染色体数2n=2x=18。叶球供食用,每100克鲜菜含水分93.7~94.4克,碳水化合物2.7~3.4克,粗蛋白1.1~1.6克,粗纤维0.5~1.1克,维生素C38~41毫克等。炒食、煮食、凉拌、腌渍或制干菜。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欧、美洲国家为主要蔬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东北、西北、华北等较冷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华南等地冬、春也大面积栽培。多数地区选用适宜的品种实行排开播种,分期收获,在蔬菜周年供应中占重要地位。
起源与传播 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由不结球野生甘蓝演化而来,现今仍有野生型变种B. oleraoea var. sylvestris。公元9世纪一些不结球的甘蓝类型已成为欧洲国家广泛种植的蔬菜。经人工选择,13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结球甘蓝类型,16世纪传入北美,18世纪传入日本。自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有几条途径:通过缅甸传入中国云南;通过苏联传入中国黑龙江和新疆;通过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植物学性状 须根系,主要分布在深30厘米以内表土层中,横向伸展半径可达80厘米。营养生长期茎短缩。茎上侧芽保持休眠状态,通过春化后,顶芽和侧芽行花芽分化,并形成花茎。第一对真叶(即初生叶)卵圆或椭圆形,叶缘有锯齿,网状叶脉;初生叶到球叶出现之前的叶片呈莲座状,称“莲座叶”,是主要的同化器官:莲座叶之后叶片先端向内弯曲,合抱成为叶球,称为球叶,多为黄白色,是结球甘蓝同化产物的贮藏器官。叶球有圆球形、圆锥形、扁圆形。花茎上的叶称为茎生叶,叶片较小,先端尖,基部阔,无叶柄或叶柄很短。复总状花序。完全花,萼片4,绿色;花瓣4,黄色,十字形排列;雄蕊4长2短;蜜腺4,雌蕊1。子房上位,内含25~30个胚珠。异花授粉,单株有效花期30~40天。长角果,授粉后40天左右种子成熟。种子圆球形,红褐或黑褐色,千粒重3.3~4.5克;种子一般使用年限为2~3年。
类型与品种 按叶片特征可分为普通甘蓝、皱叶甘蓝和紫甘蓝。皱叶甘蓝叶片绿色,叶面皱缩;紫甘蓝的叶球为紫红色。中国主要栽培普通甘蓝。按叶球形状可分为尖头型、圆头型和平头型。①尖头型品种:叶球近似圆锥形,适于春季早熟栽培,一般不易发生先期抽薹,较直立,外叶数少。代表品种有鸡心甘蓝、开封牛心甘蓝等。②圆头型品种:叶球圆球形,适于早熟或中熟栽培。球叶脆嫩品质好。但抗病性和抗寒性差,冬性弱,作春甘蓝栽培时,易先期抽薹。代表品种有北京早熟、哥本哈根市场、金亩84等。③平头型品种:叶球为扁圆形,中熟或晚熟。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叶球大,较耐贮运。代表品种有黑叶小平头、黑平头、黄苗、楠木叶、大同茴子白菜等。20世纪50年代,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的方法在日本获得成功后,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广泛使用甘蓝杂交种。70年代以来,中国甘蓝杂种优势育种也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城市郊区结球甘蓝一代杂种种植面积已占结球甘蓝总栽培面积的40~90%。优良的一代杂种有:京丰一号、晚丰、夏光、中甘11号等。
结球甘蓝叶球类型
生长发育和叶球形成 结球甘蓝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形成叶球,经冬季低温通过春化后,翌年在春夏季长日照和适温条件下抽薹开花结子,完成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期包括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结球期和休眠期。营养生长适温20~25℃。①适温下,发芽期(由播种到第一片真叶显露)需8~10天;②幼苗期,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7~8片叶展开,需25~30天;③莲座期,早熟品种需20~25天,中、晚熟品种需30~35天,植株形成16~24片外叶,此期结束时中心叶片开始向内抱合;④结球期由心叶开始抱合到叶球形成,生长量最大,适温为15~20℃,早熟品种需20~25天,中、晚熟品种需30~50天。叶球形成,需在莲座期长出一定数量的外叶,使植株具有较大的同化面积,并分化出较多的球叶;又需要有冷凉的气候、充足的阳光、较短的日照以及充足的肥水等因素。关于结球机制,一般认为与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N/C比值有密切关系(见大白菜、叶球)。
结球甘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严格。一般茎粗0.6厘米、叶宽5厘米、叶数7片以上的幼苗,在0~12℃经过50~90天可完成春化。植株愈大,完成春化需时愈短;尖头型和平头型品种需时长,而圆头型品种需时短。关于光周期,也因类型品种不同而异。尖头型、平头型品种对光周期的要求不严格,圆头型品种需要较长的光周期。翌春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后,一般经历抽薹期、开花期、结果期。开花期约需30~40天,结果期需40~50天。
栽培技术 结球甘蓝适应性较强,耐寒又较耐热,中国北方春、夏、秋均可露地栽培;大部分地区以春、秋栽培为主。
适期播种和培育壮苗是结球甘蓝丰产关键之一。北方的春甘蓝一般在冬季用冷床或温室等进行保护地育苗。苗床温度白天控制在20℃左右,夜间10℃左右。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春甘蓝一般在秋末冬初播种育苗,露地越冬。冬季低温条件易通过春化而先期抽薹,须选用冬性强的品种。秋甘蓝的育苗期正值高温多雨季常,应选用抗热、抗病品种。苗床上应搭荫棚防雨和曝晒。定植方式,南方采用高畦;北方春季干旱,采用平畦,夏、秋高温多雨需用高畦垄作。株行距约等于莲座期植株的投影面直径。早熟品种每亩4000~5000株,中熟品种每亩3000~3500株,晚熟品种每亩2000~3000株。
结球甘蓝吸收氮、磷、钾的数量按每生产1000公斤产品计:氮4.1~4.8公斤,磷0.12~0.13公斤,钾4.9~5.4公斤。幼苗期消耗氮素较多,莲座期对氮的要求最大,叶球形成期需要较多的磷、钾。施肥因土壤肥力和品种而定。早熟品种生长期短,应早施追肥;中、晚熟品种生长期长,除基肥外,还应多次追肥。结球甘蓝根系较浅,外叶多,水分蒸腾量大,需水多。要求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空气相对湿度达70~80%。整个生育期需多次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叶球形成后期应控制浇水,防止裂球,利于贮藏。
采种:结球甘蓝为异花授粉作物,采种时应注意选种和与其他品种隔离,防止混杂。利用空间隔离繁殖原种,需隔离2000米以上;繁殖生产用种也需隔离1000米以上。采种有成株采种、半成株采种和春季老根采种等方式(见大白菜)。
贮藏加工 中国北方秋季的结球甘蓝,一部分可贮藏至冬、春季。贮藏宜选用晚熟、抗病、结球紧实的品种。主要有埋藏、窖藏、堆藏等。
结球甘蓝可制成泡菜,又称酸甘蓝。加工方法是,将叶球洗净,晾晒1~2天,剔除老叶及短缩茎,切成约5厘米宽的菜条放入菜坛,沸水100公斤加6~8公斤食盐,冷却后倒入坛中淹没菜面,盖严坛口,温度保持18~24℃,6~10天可食用。
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黑腐病、根朽病、菌核病、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和立枯病等。其中菌核病以长江流域发生较多。黑腐病近年来随着带菌种子扩散,在局部地区已成为毁灭性病害。虫害主要有菜粉蝶、菜蛾、菜蚜、甘蓝夜蛾、黄条跳甲、菜心野螟等(见大白菜)。
黑腐病(Xanthomonus campestris) 为细菌性病害。病株幼苗、子叶和心叶变黑枯萎。成株叶片多发生于叶缘部位,呈“V”字形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淡黄色。严重时,叶缘多处受害,至全叶枯死。病菌随病残体遗留于菜田越冬,或在种子内潜伏越冬,主要从叶缘水孔侵入。高温高湿发病严重。宜选抗病品种或从无病植株采种;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种子温汤浸种(55℃10分钟)消毒;适期播种;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发病期间喷洒代森锌、百菌清等杀菌剂。
根朽病(Phoma lingam) 又称黑胫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为害子叶、真叶、幼茎等部位。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淡褐色,内部灰白色,斑面散生黑色小粒点。角果被害多从尖端开始,使种子瘦小,变白而无光泽。幼苗茎上病斑长条状,微凹陷,边缘紫色,可延至根部。高温高湿或多雨此病易流行。防治上宜选用无病种子和用无病土育苗;实行轮作。
黑斑病(Alternaria oleracea) 为真菌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及角果等部位。病斑较大,圆形或纵条状(在茎和叶柄上),灰褐或褐色,有或无明显轮纹。潮湿时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高温高湿发病严重。宜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福美双拌种;加强栽培管理;喷洒代森锌、波尔多液等杀菌剂。
菌核病(见蔬菜病害)
其他病害,如病毒病,主要病原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霜霉病和软腐病等(见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