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灌溉
- 词条出处: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词条标签:
- 玉米灌溉 ;
- 词条阅读量:
- 0 ;
- 词条修订量:
- 0 ;
1详细介绍
通过人工给水以补足玉米生长需要水分的一项增产措施。玉米生长盛期正值高温季节,茎叶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需要消耗大量水分。中国的东北、华北等玉米主产区,年降水量为400~7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的需要。但出现季节性干旱时,玉米产量会受很大影响,此时进行灌溉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玉米全生育期每公顷需水量为3000~5400立方米,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都有很大不同。播种至拔节期间需水较少,充足的底墒对保全苗和培育壮苗十分重要,播种时土壤湿度应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70%。此期缺水,种子难于发芽出土,幼苗叶片卷曲,生长缓慢甚至停顿。拔节开始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植株的加速生长,需水量逐步增加。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是玉米一生中耗水最多、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通常称为玉米的需水临界期。在此期间,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此时受旱,就会大大削弱叶片的光合能力,抑制雌雄穗分化,出现严重的空秆和秃尖现象,一般会减产20~50%。玉米在乳熟期仍需大量水分,土壤湿度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此期受旱,植株基部叶片出现枯黄,叶面积系数过早下降,籽粒灌浆受到影响,千粒重明显降低。蜡熟期之后,玉米的需水量逐渐减少,保持土壤适度干旱,有利于促进果穗脱水和成熟。
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夏季降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而早春、春夏之间和初秋往往少雨,应当重视玉米播前、拔节和灌溉期的灌溉。陕西关中和长江以南地区常有伏旱,开花期灌溉对确保玉米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只有根据玉米需要进行多次灌溉,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