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花生立枯病和纹枯病
- 中文名称:
- 花生立枯病和纹枯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花生
- 危害病症:
- 花生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花生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成株期。苗期荚染病腐烂不能出土。根颈和茎基部染病形成黄褐色凹陷斑,有时为许多小斑,绕茎一周呈环状斑后引起整株死亡。拔起病株可见和土粒粘在一起的白色丝状菌丝。茎基部现暗褐色狭长干缩凹陷斑。后病部组织撕裂。果柄和荚果染病呈黑褐色腐烂。成株期纹枯病叶片染病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褐色病斑,渐向内扩展病斑连片成不规则云纹斑。湿度大时,下部叶片腐烂脱落,并向上部叶片扩展,在腐烂叶片上生白色菌丝和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暗褐色。茎部染病形成云纹状斑,严重时造成茎枝腐烂,植株易倒伏。果柄、果荚染病果柄易断,造成落果。后期病部产生暗褐色菌核。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AG1、AG2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从花生种子和荚果上分离到的属多核(各细胞4核以上)AG2和AG4菌丝融合群。叶片和茎上分离到的属AG1和AG4菌丝融合群。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直角分枝,基部稍缢缩,具分隔,白色至深褐色。菌核初呈白色,后变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
- 发生因素:
-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表越冬,菌核次年萌发菌丝侵染花生,病部长出菌丝接触健株并传染,产生的菌核可借风雨、水流等进行传播。该菌生长温度范围10~38℃,最适28~31℃。菌核在12~15℃开始形成,以30~32℃形成最多,40℃以上则不形成。高温多雨、积水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生长过旺、田间郁闭发病重。前茬水稻等纹枯病重的花生纹枯病也较重。水地较旱地重。
- 防治措施:
- (1)避免连作或与纹枯病重的水稻田轮作。(2)搞好排灌系统,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3)合理密植,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3%井冈霉素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纹枯利乳剂600~800倍液、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田安(甲基砷酸铁铵)乳剂400倍液,每667m2用药液60~75L,隔10~15天一次,连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