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大豆疫霉根腐病
- 中文名称:
- 大豆疫霉根腐病
- 英文名称:
-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
- 中文别名:
- 大豆疫病; 大豆疫霉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大豆
- 危害病症:
-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1)苗期: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2)成株期:成株期症状表现为先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 & J. W. 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异名P.megasperma Drechs.f.sp. glycineaT. Kuan & D. C. Erwin。 (1)形态:①菌丝。幼龄菌丝无隔多核,老龄菌丝有隔,菌丝分枝近直角,基部缩溢。②孢子囊。无色,呈倒梨形,大小(42~65)?m×(32~53)?m,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③泡囊。泡囊壁很薄,内含大量游动孢子,很快伸长开裂。孢子囊有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其作用类似分生孢子或直接由顶端孔口释放出游动孢子,在老的空孢子囊内形成新孢子囊,也可形成厚垣孢子。④游动孢子。多为肾形,一端或两端钝圆,侧面平滑,前面一根鞭毛,后面一根比前者长4~5倍。有的游动孢子留在泡囊内,并在其内萌发,形成芽管穿过泡囊壁。 (2)特性: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高为32~35℃,最低为5℃。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5℃。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间接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4℃。卵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游动孢子游动缓慢,从运动到形成休眠孢子需数天。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菌丝体均为同宗结合。
- 发生因素:
-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湿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温度为15~20℃时,遇大雨田间积水的病区,此病发生严重。土壤长时间积水是发病必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为黏土且排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土壤中病原线虫多,加重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