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玉米全蚀病
- 中文名称:
- 玉米全蚀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大豆、花生
- 危害病症:
- 主要危害玉米根部。苗期典型症状是根上出现栗褐色椭圆形病斑,皮层坏死腐烂。玉米收获前后,轻者根尖或部分根变黑褐色,重则须根和根毛大量减少,根皮变黑色,出现发亮条斑,呈现“黑脚”和“黑膏药”症状。地上部分,病株自抽穗开花叶片逐渐变黄,干枯,重病株茎秆松软,早衰倒伏。苗期虽根部发病,但由于玉米的次生根不断再生,地上植株表现症状不是很明显,只是表现为相对苗黄苗弱、生长较慢。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病原为禾顶囊壳玉米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et Olivier var.maydis Yao,Wanget Zhu和禾顶囊壳菌水稻变种在玉米上的一个生理小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et Olivier var.graminis Trans.,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病组织在PDA培养基上,生出灰白色绒毛状纤细菌丝,沿基底生长,后渐变成灰褐色至灰黑色。经诱发可产生简单的附着枝,似菌丝状,无色透明;另一种为扁球形,似球拍状,有柄,浅褐色,表面略具皱纹。玉米全蚀病菌玉米变种在自然条件下于茎基节内侧产生大量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梨形,直径200~450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呈束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无色。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丝白色绒毛状,菌落灰白色至灰黑色,后期形成黑色菌丝束和菌丝结。菌丝有2种,一种无色,较纤细,是侵染菌丝;另一种暗褐色,较粗壮,在寄主组织表皮上匍匐生长称为匍匐菌丝。菌丝呈锐角状分枝,分枝处主枝和侧枝各生l隔膜,连结成“A”字形。(2)特性。苗期接种对玉米致病力最强;该菌在5~30℃均能生长,最适温为25℃,最适pH6。(3)寄主: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等,不侵染大豆和花生。
- 发生因素:
- 有机质含量少、使用钾肥不足的地块,发生较重。高温、高湿利于该病的流行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