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大豆疫病
中文名称:
大豆疫病
英文名称:
Young soya bean Phytophthora blight
类型:
病害
危害作物:
大豆
危害病症: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1)苗期。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2)成株。下部叶片先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3)豆荚。病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病原为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Phytophthora megasperm f.sp. glycinea Kuan & Erwi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落质地均匀,白色,边缘清晰整齐。菌丝致密、柔韧、无隔、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菌丝可形成膨大体、部分菌丝呈现珊瑚状。孢子囊顶生,倒梨形、椭圆形或球形,孢子囊顶端未见有明显乳突,孢子囊不脱落,内层出。孢子囊长20.0~90.0?m,平均为52.58?m,宽15.0~40.0?m,平均为33.23?m,长宽比为1.6。排孢孔直径10.0~25.0?m,平均为16.51?m。藏卵器球形,直径为27.5~45.0?m,平均为38.73?m,卵孢子圆形、壁光滑、淡黄色、直径为22.5~37.5?m,平均为28.60?m。雄器大多侧生,少数围生,大小为(7.5~17.5)?m×(7.5~15.0)?m。(2)特性。最高生长温度3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对孔雀绿敏感。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高为32~35℃,最低为5℃。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5℃。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间接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4℃。卵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游动孢子游动缓慢,从运动到形成休眠孢子需数天。
发生因素: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湿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温度为15~20℃时,遇大雨田间积水的病区,此病发生严重。土壤长时间积水是发病必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为黏土且排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土壤中病原线虫多,加重病害的发生。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