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大豆花叶病
- 中文名称:
- 大豆花叶病
- 英文名称:
- Soybean mosaic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豆科植物
- 危害病症:
- 本病症状常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常见症状有4种: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现出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对光观察尤为明显,通常后期病株或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后期致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皱缩花叶型症状介于轻、重花叶型之间,病叶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沿叶脉呈泡状凸起,叶片皱缩呈歪扭不整形。黄斑型轻花叶型与皱缩花叶混生,出现黄斑坏死,表现为叶片皱缩褪色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生出不规则的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此外,该病常引起豆粒出现斑驳,其色泽随豆粒脐部颜色而异,多褐色或浅褐色。此外,还可引起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Soybeanmosaicvirus简称SMV,称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650~760×13(nm)。含单股RNA。病毒在体外不稳定,钝化温度60~70℃,稀释限点100~1000倍,体外保毒期1~4天。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能系统侵染大豆、蚕豆、豌豆、秣食豆、紫云英等豆科作物。局部侵染昆诺藜,扁豆,菜豆中“Topctop”、“Monroe”,家雀蛋等,成为该病鉴别寄主。该病毒东北划分了3个株系群包括5个株系。江苏分出6个株系。东北的1号株系群即江苏的Sd群及Sf群,东北的3号株系即G5。
- 发生因素:
- 大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单一或复合侵染的一类系统病害。主要包括大豆花叶病、大豆顶枯病、大豆芽枯病等。分布在我国东北、山东等大豆栽培区。其中大豆花叶病发生普遍,占大豆病毒病80%以上,减产40%。 东北等一季作地区及南方大豆栽培区,种子带毒在田间形成病苗是该病初侵染来源,长江流域该毒原可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该病的再侵染系由桃蚜、豆蚜、大豆蚜等30多种蚜虫传毒完成,上述3种蚜虫传毒率为30%~50%,茄沟无网蚜(Macrosiphumsolani)为23%,玉米蚜12%,棉蚜4%。东北主要靠大豆蚜和豆蚜传毒,大豆蚜占传毒蚜总数的74%,豆蚜占15.5%。山东以桃蚜、豆蚜、大豆蚜等为主,南京以大豆蚜为主。发病初期蚜虫一次传播范围在2m以内,5m以外很少,蚜虫进入发生高峰期传毒距离增加。生产上使用了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介体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
- 防治措施:
- (1)根据播种种子带毒率高低、介体蚜虫发生期和数量、气温、品种等因素为驱动变量,建立大豆花叶病预测管理模拟模型的电子计算程序,预测种传率、发病率及产量损失率。(2)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推迟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为此最好建立种子无毒繁育体系。良种繁殖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m以上,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区适当晚播。南方种子带毒率高,以采用耐病品种为主,适当注意调整播种期,使苗期避开蚜虫高峰。(3)选用免疫或抗病品种免疫品种有87812、85444S一1(ZDDl9391)、RN~9、3481、3317、86537—6、3708、鲁黑豆2号、860509—1(ZDDl9397)、齐都84(ZDDl9361)、凤91—801(ZDDl8144)、凤91—709(ZDDl8160)、丹807(ZDDl8166)、新金黄豆。抗病品种有假黄豆、鲁豆6号、文登青黑豆、莱阳二黑豆、齐都56—7、荣城青黄豆、烟青豆1号、铁皮黄豆、丹东金黄豆、凤8501、白花油豆、丹90一702、丹90一705、刘家河黄豆、抗旱大豆、辽85009、耐阴黑豆、中品661、凤91—805、铁丰18号抗1号株系群、科系8号、诱变30抗1号、2号株系群、齐黄22号、兖黄1号等。(4)治蚜防病有条件的铺银灰膜驱蚜,效果达80%。也可在有翅蚜迁飞前防治,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大豆分层播种,每667m2用量5~6kg,还可喷洒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缺水地区也可喷撒1.5%乐果粉剂每667m2l.5~2kg。(5)发病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喷洒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齐齐哈尔市四友化工实业有限公司)、1.5%植病灵Ⅱ号乳油1000倍液、NS•83增抗剂1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