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褐飞虱
- 中文名称:
- 褐飞虱
- 英文名称:
- Rice brown planthopper
- 中文别名:
- 褐稻虱
- 类型:
- 虫害
- 危害病症:
-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使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成、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
- 发生因素:
- (1)世代。由于各地迁入期及水稻栽培制度不同,繁殖代数不尽相同。但因其具有大范围同步迁入的虫源性质,为了便于虫情交流,全国病虫测报总站予以统一规定代别称谓,即4月中旬以前出现为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2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3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4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第5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6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第7代,10月下旬以后为第8代。本田早期迁入的虫源可以繁殖2~3个世代。在海南终年繁殖区每年发生12代左右。而东北吉林年仅繁殖1代。(2)越冬。每年春、秋随季风变换具有北迁南回的习性。每年春季我国大陆盛行西南气流,海南稻区乃至国外东南亚稻区虫源随西南气流北迁,随着雨区北进,主降区依次向北推进。秋季随东北气流南迁到南亚热带以南终年繁殖区繁衍越冬。 我国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行动,秋季则从北向南回迁。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3)时期。海南每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东、广西、福建南部每年发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份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以及安徽南部4~5代,6~7月份上中旬迁入;苏北、皖北、鲁南2~3代,7~8月迁入;北纬35度以北的其他稻区1~2代,也于7~8月迁入。(4)在稻丛冠层以下气温25℃左右、湿度80%以上对虫口发展比较有利。因此,盛夏不热、晚秋不冷、夏秋多雨是稻褐飞虱成灾的重要气候条件。(5)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
- 形态特征:
- (1)成虫。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mm,体色分暗色与浅色两型。暗色型的头顶与前胸背板暗褐色,侧隆脊外侧黑褐色,额及颊暗褐色,前翅半透明带有褐色光泽,翅斑明显。胸部腹面及整个腹部暗黑色。浅色型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及腹部背面色较深暗。短翅型雌成虫长约4mm,雄成虫约2.5mm,体形短,腹部肥大,腹末顿圆,前雌端不超过腹部,后翅短小,雄虫后翅较雌虫更短,其余特征与长翅型相同。(2)卵。长约1mm,香蕉状,前端略细,后端较粗,初产时乳白色,后期变淡黄色,并出现红色眼点。(3)幼虫。共5龄。初龄若虫体灰黑色,2龄淡黄色,3~5龄为黄褐相嵌。初龄若虫体长1mm左右,5龄若虫可达3mm左右。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②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2)药剂防治。灌浆期平均每丛虫口10只以上,乳熟期虫口10~15只以上,腊熟期15~20只以上应予防治。药剂可选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0%稻虱净乳油800倍液,或14.5%吡虫杀微乳剂5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40%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此外,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75%虱螟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