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大豆花叶病毒病
中文名称:
大豆花叶病毒病
英文名称:
Soybean mosaic
类型:
病害
危害病症:
类型可分为轻花叶型、皱缩花叶型和皱缩矮化型。 (1)轻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轻微淡黄色斑驳,植株不矮化,可正常结荚,抗病品种或后期发病品种植株多表现此种症状。 (2)皱缩花叶型:病叶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斑驳,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缘向后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3)皱缩矮化型:植株叶片皱缩,输导组织变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叶片歪扭,植株节间缩短,明显矮化,结荚少或不结荚。 (4)籽粒:受感染的子粒,种皮上产生褐色或黑色的斑纹(褐斑粒),斑纹的颜色与脐色一致或稍深,有时斑纹波及整个子粒表面,但多数呈现放射状或带状。斑纹发生情况受品种和发病程度影响。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属马铃薯Y病毒组。 (1)形态:病毒粒体线状,大小(650~760)nm×18nm。含单股RNA。感染2~3个星期病叶细胞内产生的内含体为风轮状,大小12~14nm。 (2)特性:病毒在体外不稳定,钝化温度60~70℃,稀释限点100~1 000倍,体外保毒期根据不同分离物约为1~14天。钝化pH值为小于4大于9。(3)寄主。大豆、蚕豆、豌豆、秣食豆、紫云荚、花生、黄茂、觅色羹、白色冀、昆诺菊、瓜尔豆、双花扁豆、白花扁豆、硬毛木蓝、长序菜豆、利马豆、菜豆、绿豆、可豆、长就豆、豌豆、千日红。
发生因素:
(1)菌源因素:带毒种子是田间发生病毒的初次侵染源。不同品种受病毒感染后,种子带毒率有差异。 在田间有毒源情况下,蚜虫发生时期有翅蚜迁飞期及着落于植株频率是影响严重度的重要因素。 (1)寄主抗性:①大豆品种对花叶病毒抗性应包括品种对病毒侵染抗性,即发生严重度抗性,抗斑驳即不产生或低斑驳率,抗种传,即不种传或低种传率的品种;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的品种,或着落植株率低的品种。这二方面抗性主要影响田间初次侵染源及发生病害的严重度。②大豆不同品种在气温30℃以上,病毒症状出现隐症或显症。高温隐症品种产量损失比显症品种少。 (2)环境因素。温湿度是影响田间蚜虫发生量及迁飞的因素。 (3)栽培因素:长期种植同一抗病品种,会引起病毒株系变化,造成品种抗性降低或丧失抗病性。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