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杏疔病
- 中文名称:
- 杏疔病
- 英文名称:
- Apricot pox
- 中文别名:
- 杏黄病; 杏红肿病; 杏叶枯病; 杏娃娃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病症:
- 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也为害花和果实。(1)枝干:病梢生长较慢,节间短而粗。(2)叶片:病叶先从叶柄开始变黄,沿叶脉向叶片扩展,最后全叶变黄并增厚,质硬呈革质,比正常叶片约厚4~5倍,病叶反、正面布满褐色小粒点。6、7月间病叶变成赤黄色,向下卷曲,遇雨或潮湿从性孢子器中涌出大量橘红色粘液,内含无数性孢子,干燥后常粘附在叶片上。病叶的叶柄基部肿胀,2个托叶上也生有小红点和橘红色粘液,叶柄短而呈黄色,无粘液。病叶到后期逐渐干枯,变成黑褐色,质脆易碎,畸形,叶背面散生小黑点。病叶挂在枝上越冬,不易脱落。(3)花:花受害,则花萼肥厚,花不易开放,花萼花瓣不易脱落。(4)果实: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果实发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5)全株:受害枝梢往往不能结果,逐渐枯死。由于新梢逐年枯死。树冠不易扩大,不但影响产量,而且树的寿命也受很大影响。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性孢子器椭圆形或圆形,有时也有不规则形,器壁无色至淡黄色,不明显,与周围菌丝无明显区别。性孢子无色,线状,单胞,弯曲,大小(18.6~45.5)?m×(0.6~1.1)?m。性孢子挤出时成卷须状,它不能萌发,无侵染作用,但是否能起性配作用,以形成子囊壳,需待进一步研究。子囊壳近球形,壳壁无色至淡红色,有凸出的孔口,大小(252~315)?m×(239.4~327.6)?m。子囊棒状,大小(80~108)?m×(12~17)?m,内生8个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0~16.5)?m×(4~6)?m。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冬剪时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生长季节内,雨季到来之前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连续3~4年全面清理病枝、病叶的杏园可完全控制杏疔病。(2)药剂防治:杏树冬季修剪后到萌芽前,对树体全面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对没有彻底清除病枝的地区,可在杏树展叶时喷1∶1.5∶200倍的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JG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