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大螟
中文名称:
大螟
英文名称:
Pink borer
中文别名:
稻蛀茎夜蛾; 紫螟
类型:
虫害
危害作物:
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甘蔗、谷子、茭白、蚕豆、油菜、向日葵、李氏禾
危害病症:
基本同二化螟。但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孔外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
发生因素:
(1)世代。云贵高原每年发生2~3代,江苏、浙江每年发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每年发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每年发生4~5代,广东南部、台湾每年发生6~8代。(2)越冬。北方地区有部分幼虫在稻桩及其他寄主残株和杂草中越冬,大部分幼虫冬季继续为害小麦、甘蔗等。(3)时期。江浙一带第1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2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3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4)栽培。大螟发生程度与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凡杂交水稻面积大及大面积种高粱、玉米、粟等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山区旱作多,淀湖区菱白、杂草多,大螟发生都重。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受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7mm,雌蛾身体较大。头胸部灰黑色,腹部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色深,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线纹,条纹上下各有两个小黑点。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为丝状。(2)卵。呈扁球形,顶部稍凹,直mm,高约0.3mm,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再变淡红色,卵化前变为灰褐色。卵粒在叶鞘内侧,呈带状排成2~3行或散生。(3)幼虫。一般5龄,少数6~7龄。3龄前胸背面鲜黄色,3龄紫红色。趾钩单序在内侧排成半环。(4)蛹。雄蛹体长13~14mm,雌蛹15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背面颜色较深,头胸部有白粉状分泌物。2~7腹节除近后缘处,均有黑褐色圆形小刻点,臀基明显黑色,在背面和腹面各有2个小型角质突起。
防治措施:
对第1代进行测报,通过查上一代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第1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报出防治适期。有茭白的地区冬季或早春齐泥割除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点防治稻田边行。(1)农业防治。冬春期间铲除田边杂草,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和蛹。卵盛孵前,清除稗草和田边杂草。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沤田。早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遗株,消灭其中幼虫和蛹。有茭白大的地区,茭白是主要越冬虫源,应在早春前齐泥割去残株。(2)药剂防治。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及时喷药防治。隔5~7天喷1次,一般防治2~3次即可。药剂可选用4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5%特杀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杀虫双可溶粉剂1 000倍液,或20%强无螟乳油1 500倍液,或25%好年冬乳油3 000倍液,或20%三唑吡乳油700倍液。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