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甘薯黑斑病
中文名称:
甘薯黑斑病
英文名称:
Sweet potato black rot
中文别名:
甘薯黑疤斑病
类型:
病害
危害作物:
甘薯
危害病症:
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为害绿色部位。(1)苗期。受害重的幼苗未出土即烂在土中。出土后的病苗生长不旺,茎基部形成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病斑初期有灰色霉层,以后逐渐产生黑色刺状物或黑色粉状物,后病斑逐渐扩大,苗基部全部变黑,形成黑根而死亡。(2)大田期。病苗移植到大田后,病重的幼苗,地下部分逐渐变黑腐烂,不能扎根;病轻的幼苗在接近土表处形成少量新根,但生长哀弱,遇干旱易枯死,形成缺苗断垄。即使成活,结薯也较少。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即菌丝和分生孢子。后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即子囊壳及厚垣孢子。病斑下层组织呈黑绿色,全薯变苦,不能食用。(3)贮藏期。薯块靠接触传染,蔓延迅速,病害常使全窖发病腐烂。薯块上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但病斑可深入薯内2~3mm,色泽较初期略浅。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病原为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11is.et Halsted,属于囊菌亚门。(1)形态。菌丝初期无色透明,老熟后变为深褐色,直径3~5?m。子囊壳基部球形,有长喙,喙上具纵行条纹,内生子囊。子囊梨形,每个子囊中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壁薄,呈钢盔状,大小(4.5~7.8)?m×(3.5~4.7)?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筒形至棍棒状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9.3~50.6)?m×(2.8~5.6)?m。分生孢子孢子形成后马上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串分生孢子,如此产生2~3代后形成菌核。也有的在发芽后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椭圆形,大小(10.3~18.9)?m×(6.7~10.3)?m。(2)特性。子囊孢子寿命较短,但在贮藏时对该病流行具重要作用。病菌的生活力较强,在室温干燥条件下,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可存活5个月。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表层的病菌死亡较快,深埋的存活较久。
发生因素:
(1)气候因素。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27℃,最高35℃,最低8℃。结薯后期多雨,生理开裂多,病情也加重。(2)栽培因素。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重茬地,易发病。大田期地下害虫多,病情重。(3)贮藏。薯块伤口多时,易引起烂窖。窖温高,湿度大,通风不好时,发病重。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