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向日葵菌核病
- 中文名称:
- 向日葵菌核病
- 英文名称:
- Sunflower Sclertiniose
- 中文别名:
- 向日葵白腐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向日葵
- 危害病症:
-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类型。(1)根腐型。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根或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逐渐蔓延到茎基部和茎上。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长可达1米以上。湿度大时在病斑近边缘部密生白色菌丝,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纤维。重病株萎蔫枯死,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丝,并有黑色粒状菌核。根茎部的菌核则呈细短条状。(2)茎腐型。病斑在茎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一般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椭圆形,褐色,逐渐扩大,略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萎蔫死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3)叶腐型。发病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后变为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或脱落。(4)花腐型。开花后常在花托部位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密生于籽实间,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籽粒症状一般不明显,为害严重时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内或外面有黑色菌核。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①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初为白色,后变黑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②子囊盘。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直径2~6mm。子囊无色,棍棒状或圆柱形,大小为(91~162)?m×(6~11)?m,顶部钝圆,无囊盖,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10.2~15.3)?m×(4.6~7.0)?m。⑤菌丝。白色,丝状,有分枝和隔膜。(2)特性。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20~25℃。菌核产生菌核的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15~24℃,可耐—4℃低温,并能存活多年。菌核萌发温度范围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温度范围是5~20℃,最适18~20℃。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内能正常萌发,深于3cm则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③子囊盘。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子囊盘才能弹射子囊孢子,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就会干萎。子囊孢子萌发温度在0~35℃之间,适温为5~10℃。
- 发生因素:
- (1)气候因素。雨量多少对向日葵菌核病是否流行起关键作用。5~9月的降雨量多,容易引起病害流行。(2)栽培因素:连作地发病严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播种早、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