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桑细菌性疫病
中文名称:
桑细菌性疫病
英文名称:
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
中文别名:
细菌性黑枯病; 桑缩叶细菌病; 桑烂头病
类型:
病害
危害病症:
主要为害新梢和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或腐烂、卷缩,顶芽枯萎或新梢变黑。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1)黑枯型:黑枯型病因病菌侵入部位不同而有差别。当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引起点发性病斑,如通过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在叶片上形成多角状病斑,初呈浸润性油溃状,渐变黄揭色,干燥时中央裂开,局部或整叶变黄,严重时病叶自行脱落。病菌侵入新梢时,梢叶黑枯、腐死呈烂头状。嫩梢下端枝条上形成粗、细、小等的棕褐色点线状病斑,侵染浅的仅限于皮部,深的可达木质部甚至髓部。在多湿条件下,病斑部会溢出黄色粘附物菌脓,干燥时菌脓凝结成小珠或薄膜状。(2)缩叶型: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常引起点发性圆型病斑,病斑中央裂开,呈穿孔状;病菌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引起叶脉变褐,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脱落。病菌侵染到新梢时往往产生黑色裂口病斑,并从新梢维管束向上蔓延,使新梢生长畸形,严重时顶芽枯萎。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丁香假单胞菌桑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 (Boyer et Lambert) Young et al.,属细菌。(1)形态。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极生鞭毛1~4根,大小2.69?m×0.84?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及荚膜。(2)特性。在金氏B培养基上生长72小时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直径为2~4mm,乳白色有光泽,边缘不整齐中央微隆起,透光性较强。在紫外光下,菌落产生蓝绿色荧光。在金氏B培养基斜面上,10~20天后在菌薹的下边及边缘可产生圆形小菌落。在肉汁胨培养液中,接种培养2天多见浑浊,4天后表面产生环状膜,底层可见沉淀出现。
发生因素:
桑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病原量、桑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病害蔓延迅速,特别在夏季雷雨后暴晴,气温聚升湿度大,发病更为严重。风害、虫害造成伤口,病菌易侵入诱发。偏施氮肥、桑地低洼,小气候多湿是发病的条件。上年发病多的地块,第2年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如湖桑13号、湖桑199号、伦教6031、梨叶桑、黑鲁桑、大种桑、凤城1号、南1号、育2号、育151、农桑8号、农桑18号等。嫁接时严格选择接穗,发现有病接穗及时汰除。夏秋摘叶留柄,防止细菌侵入冬芽。桑田作业要谨慎仔细,防止人为损伤。加强桑田治虫工作,减少虫伤。发病初期少量病梢、病叶应及时除去,苗地发现病苗及时挖除,以减少菌源。(2)化学防治:病株挖除后,用14%络氨铜水剂 300倍液消毒病穴。②发病初期用300~500mg/kg的土霉素,或100mg/kg的农用链霉素喷嫩梢。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可控制病情扩展。桑树发病前用0.1%铜氨液(50g硫酸铜加12%氨水500ml,加水50kg)喷1次,隔2周左右再喷1次。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