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黑刺粉虱
- 中文名称:
- 黑刺粉虱
- 英文名称:
- Citrus spiny white fly
- 中文别名:
- 估刺粉虱; 刺粉虱; 黑蛹有刺粉虱
- 类型:
- 虫害
- 危害作物:
- 茶、油茶、樟、果木。柑橘、枇杷、苹果、梨、葡萄、柿、栗、龙眼、香蕉、橄榄、茶、植物、
- 危害病症:
- 以幼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处形成黄斑,虫体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导致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生长与结果。
- 发生因素:
- (1)发生世代。安徽、浙江一年发生4代。福建、湖南和四川4~5代。(2)越冬及虫源。以若虫于叶背越冬。(3)天敌:天敌很多,已鉴定的有80余种。重要的寄生蜂有:斯氏寡节蚜小蜂、刺粉虱黑蜂、长角广腹细蜂、蚜小蜂、黄盾粉虱蚜小蜂等10余种。重要的虫生真菌有韦伯虫座孢菌、蚧侧链孢、轮枝孢霉和顶孢霉等,常在“梅雨”和秋雨时期在黑刺粉虱中造成流行真菌病。捕食性天敌昆虫已发现刀角瓢虫和食螨瘿蚊,二者主要捕食若虫和蛹。
- 形态特征:
- (1)成虫。体长0.85~1.42mm,体橙黄色,翅覆盖有白色粉状物。复眼肾形,玫瑰红色。前翅紫褐色,有7个白色斑纹;后翅小,淡紫色。足黄色,腿节及胫节基部微黑色。雄虫体较小。(2)卵。长约0.25mm,宽约0.12mm,近香蕉形,有1小柄黏附于叶片背面,乳白色,表面密布6角形网纹。(3)幼虫。体黑色,扁平、椭圆形,体长0.65mm,宽约0.55mm,体周具锯齿状白色蜡质物,体背有刺14对。蛹椭圆形、黑色。(4)蛹:蛹壳黑色有光泽、椭圆形,长0.7~1.2mm,宽0.6~0.8mm,壳边缘呈锯齿状,背面显著隆起。体背盘区胸部有9对刺,腹部10对刺,两侧边缘雌蛹有刺11对、雄蛹有刺10对。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分批勤采,尤其是春茶可带走产于新梢上的卵。修剪、中耕和茶丛修边时剪除虫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2)生物防治。寄生率高的茶园,寄生蜂羽化前连同虫叶移植助迁至高密度粉虱种群中。引种定殖虫生真菌至黑刺粉虱种群中。当环境条件适宜,尤其是湿度较高、寄主密度较大时,则成为流行病,可迅速控制粉虱种群。也可将韦伯虫座孢、蚧侧链孢等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制成真菌杀虫剂施用。注意保护和引放天敌。(3)药剂防治。①改进施药技术。黑刺粉虱集中于茶树叶背,药剂要充分喷湿叶背。喷雾方法应采用“圈点法”,即喷头先兜着植株叶背喷一圈,再扣在植株嫩梢上面喷一下,提倡采用侧位低容量高效喷雾技术。②掌握防治适期。防治黑刺粉虱要抓住各代若虫幼龄期用药,尤其要抓好第1代若虫的防治。具体测报方法为在发生严重的茶园,采鱼叶下面的第1、2张叶观察叶背卵的变化。当卵快要孵化时,即侧面看,卵的短柄由肉黄色变成紫黑色时,应准备防治药剂;当由黑色变成浅黄色,且周围有许多针尖大小的黑点出现时,表明卵已开始孵化,当大部分孵化时即可开始喷药。黑刺粉虱严重发生的同一区域的茶园一定要联防联治,不留死角。茶树喷药防治时,茶园周围杂草也应同时喷药,以提高整体防效。③选择高效安全药剂。冬季用 45%晶体石硫合剂250倍液喷雾,孵化末期再补喷1 次。其他季节首选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以及轮换交替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 3 500倍液喷雾,能有效控制其为害,并能符合无公害茶叶的卫生指标和延缓该害虫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