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小麦秆锈病
中文名称:
小麦秆锈病
英文名称:
Wheat stem rust
类型:
病害
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
危害病症:
主要为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面也有发生。病部初形成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比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大,呈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秆锈病孢子堆可穿透叶片,在背面也出现相同的症状,且叶片背面的孢子堆都比正面的大。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病原禾柄锈锈菌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①夏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5~24)?m×(21~40)?m,有4个发芽孔。②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大小(35~64)?m×(13~24)?m;顶端圆形或近圆形,壁略厚1.5?m,柄上端黄色,下端近无色。(2)特性:秆锈菌侵入适温是18~22℃,低于3℃或高于31℃都不能侵入,潜育适温是20~25℃,适温下的潜育期天数是8~10天。秆锈菌每个孢子堆每天产孢5万个以上,能持续10来天。而条锈菌每天产孢1 800个,叶锈菌每天产孢2 000个左右,在侵入前期,夏孢子萌发需要液态水,主要是叶面湿润持续时间,即露时。在叶面湿润条件下,决定侵入速度和数量的则是结露时的温度,即露温。在最适露温下,侵入所需露时不过8~10小时。在侵入前期,不一定需要光照,强光照对秆锈菌夏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当光照达1 000Lx时,萌发便完全停止。在侵入末期,叶面水膜的作用便逐渐退居次要,而光照的作用开始上升。秆锈菌在适温下,以接种后置于黑暗3小时,后给予7小时光照的麦苗,长出的孢子堆最多。
发生因素:
(1)气候因素。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2)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3)环境因素。病菌侵入适温18~22℃。降雨、结露或有雾可造成病害流行。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发生。(4)栽培因素。晚播迟熟小麦发病重。植株密茂、贪青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