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肾毒蛾
- 中文名称:
- 肾毒蛾
- 英文名称:
- Pear tussock moth
- 中文别名:
- 豆毒蛾; 大豆毒蛾; 肾纹毒蛾
- 类型:
- 虫害
- 危害作物:
- 大豆、绿豆、棉花、甘薯、苜蓿、茶树、柿、苹果、樱桃、海棠、柳树、榆、刺槐、荷花、月季、海棠、茶花、杜鹃、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紫藤、胡枝子、悬铃木、莴笋
- 危害病症:
- 以幼虫取食叶片,吃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
- 发生因素:
- (1)世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3代。(2)越冬。以幼虫在枯枝落叶或树皮缝隙等处越冬。在长江流域,4月份开始为害,5月幼虫老熟化蛹,6月第1代成虫出现。
- 形态特征:
- (1)成虫。雄虫翅展34~40mm,腹部较瘦。雌虫翅展45~50mm,腹部较肥大。头、胸部均深黄褐色,腹部黄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1束黑色短毛。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短栉齿状。前翅内区前半褐色,布白色磷、后半褐黄色。后翅淡黄带褐色,横脉纹及缘线色暗。前、后翅反面黄褐色,横脉纹、外横线、亚缘线、缘毛黄褐色。(2)卵。半球形,宽0.55~0.65mm,高0.4mm,初产淡青绿色,渐变暗。(3)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具褐色次生刚毛,体黑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灰褐色毛,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II瘤上还有白色羽状毛。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节上方白色,跗节有褐色长毛;腹足暗褐色。(4)蛹。体长约20mm,红褐色,背面有黄色长毛。腹部第1~4节背面有灰色疣突。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秋冬季节,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减少越冬幼虫数量。掌握在各代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群集为害虫叶,杀灭低龄幼虫。(2)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豆毒蛾幼虫在3龄以前多群聚,不甚活动,抗药力弱。掌握这个时机喷杀螟杆菌粉(每克含100亿孢子)700~8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6 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6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6 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6 000倍液,或3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