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小麦白秆病
- 中文名称:
- 小麦白秆病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小麦
- 危害病症:
-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条斑型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不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斑点型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短条斑。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SelenophomatriticiLiu,GuoetH.G.Liu称小麦壳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的气孔腔内,球形至扁球形,浅褐色或褐色,孔口突出在气孔处,大小49~81×49~65(um);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内壁芽殖式产孢,瓶型,外壁平滑无色。分生孢子从产孢细胞上的产孢点上生出,后由瓶梗处接连产生,分生孢子无隔无色,镰刀形或新月形,弯曲,顶端渐尖细,基部钝圆,大小12~26×1.5~3.2(um)。孢子萌发时,芽管从两侧伸出。病菌生长温限0~20℃,最适为15℃,25℃生长受抑。
- 发生因素:
-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该病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防治措施:
- (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3)种子处理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麦种或40%拌种双粉剂5~10g拌10kg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种子,拌后闷种20天或用28~32℃冷水预浸4小时后,置入52~53℃温水中浸7~10分钟,也可用54℃温水浸5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