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资源 > 特色资源列表页 > 资源详情
马铃薯晚疫病
- 中文名称:
- 马铃薯晚疫病
- 英文名称:
- Potato late blight
- 类型:
- 病害
- 危害作物:
- 马铃薯、蕃茄
- 危害病症:
- 主要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1)叶片。发生于叶尖和叶缘,开始为~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很快扩大,病斑与健康部位交界处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轮。(2)薯块。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病薯很容易为其他病菌侵染而发生并发症,常常由于细菌感染而形成软腐病。(3)茎部。很少直接被病菌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在皮层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也可发生白色霉层。
- 病原物及形态特征:
- 病原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孢囊梗从气孔伸出,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孢囊梗较菌丝稍细,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处,大小(624~1136)?m×(6.27~7.46)?m。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无色,卵形或近圆形。(2)特性。菌丝发育适温24℃,最高30℃,最低10~13℃。孢子囊形成温限3~36℃,相对湿度高于91%,或18~22℃,相对湿度100%最适。孢子囊萌发,10℃条件下需3小时,15℃2小时。20~25℃下1.5小时芽管才能侵入。(3)寄主。番茄、马铃薯。
- 发生因素:
- (1)环境因素。日暖夜凉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诱因。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时,温度为10~13℃,病菌开始侵入寄主体内后,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的温度是20~30℃。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2)品种。在适宜的气候条件,晚疫病是否流行,还取决于品种类型。早熟品种不抗病,晚熟品种较抗病。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选用当年调运的健康种薯种植,各地要建立无病种薯基地,保证种薯不带菌。在低洼集水的地块,一定要注意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展;结合中耕培土,阻止病菌渗入块茎,降低薯块发病率。(2)化学防治:晚疫病流行性较强,在防治策略上要立于早防治,出现发病条件,则要提前喷药预防,药剂选用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