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高油高产大豆“中豆51”、耐盐碱小麦“航麦802”和耐盐碱油菜“中油351”等新品种;“肉鸭高效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猪用重组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的创制与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
打造盐碱地节水控盐与生态治理的“鄂尔多斯模式”,千亩方试验田实现轻度盐碱地玉米增产15%;在长江流域推广“中油杂501”油菜品种100万亩以上,“大冻”之年依然稳产高产;
构建戈壁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新体系,在新疆和田万亩基地集成应用,实现生产成本节约28%、蔬菜亩产增加40%;集成高品质棉花超高产创建示范新模式,在北疆冷凉棉区创造了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50.3公斤的高产纪录……这是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25年工作会议上获悉的部分“成绩单”。
1月13日至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25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吴孔明指出,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农业农村部党组有关要求,抓大事、强支撑、推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支撑“三农”重点工作,为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作出了贡献。
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现新跃升。新发表SCI/EI收录论文4910篇,较去年增长4.9%,以第一署名单位在《自然》《科学》《细胞》主刊上发表论文8篇,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优先布局新建团队6个,选优配强首席科学家;基础性科技工作扎实推进,牵头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累计收集资源13.9万份,抢救性收集濒危资源746份,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8万份。
支撑农业稳产保供更加有力。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18个产业专家团派出48支科技小分队、近2000人次,奔赴全国28个省市服务支撑粮食丰收专项行动,组织“田间课堂”等技术培训千余次;助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突破提质固氮耦合增产技术,推广ARC功能微生物菌剂,在全国17个省230个示范点实现大豆和花生分别平均增产15.1%和19.5%;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研发推广豇豆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蓟马防效可达85.7%。“华西牛”实现年生产冻精1000万剂,冻精市场占有率达22%。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更有成效。集中力量加强科技帮扶,牵头44个产业顾问组开展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本土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援疆援藏不断深入,集成高品质棉花超高产新模式。聚焦西藏居民膳食营养健康改善,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分析数据库。对西藏特有的“小牛角”辣椒品种提纯复壮,支撑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与全球农业和科技治理获得广泛认可。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参与G20、APEC等多双边框架下的农业科技合作事务,深度参与国际谈判磋商和规则制定。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技“走出去”成效突出,牵头完成“一带一路”科技减贫专项三年行动方案。4项成果获评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草地贪夜蛾分区治理策略荣获2024年FAO成就奖。中老植物保护联合实验室获批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形成跨境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被老挝授予“特别贡献奖”。“广明2号”白羽肉鸡种源出口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
吴孔明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规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科技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提升创新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组织系统化、攻关体系化、支撑服务建制化,努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吴孔明指出,2025年将做好几项重点工作——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强化战略性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拓展农业科技合作。打造“三农”领域国家高端智库。加强条件平台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