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揭示绿肥-稻秸联合还田促进土壤固碳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被广泛用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但外源碳输入在促进新有机碳形成的同时,会通过激发效应加速原有机碳矿化。二者共同决定净有机碳平衡,微生物群落是调控这一动态的主要驱动力。为此,解析有机碳矿化与形成的协同机制对评估固碳措施的实际贡献至关重要。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联网长期定位试验的10个采样点,区域尺度量化了绿肥、稻秸、绿肥-稻秸联合利用下的土壤固碳速率,绿肥-稻秸联合利用的土壤固碳效率最高为23.1%。绿肥-稻秸联合利用下调土壤保守繁殖策略菌,抑制对土壤原有机碳中木质素、氨基糖类难降解碳的激发效应,降低土壤原有机碳的矿化。驱动快速繁殖策略菌主导的细菌碳泵和霉菌主导的真菌碳泵,将更多的绿肥和稻秸碳转化为稳定的微生物残体碳,促进新有机碳形成。该研究为绿肥-稻秸联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当前实施的农田减排固碳行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该研究得到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姬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7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