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晚香玉综合开发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天津市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赵国防; 史燕山; 闫克响; 杨恩芹; 陈德芬; 邳永芹; 骆建霞; 杨静慧; 刘艳军; 李建科; 杨焕婷; 刘峄; 刘慧芹
- 关键词:
-
晚香玉;
开发研究;
综合开发;
开发;
综合;
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天津农学院
- 获奖时间:
- 2004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郭永军
- 联系电话:
- 022-23792176
- 电子邮件:
- guoyongjuntjac@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
- 合作完成单位:
- 天津市中北花卉中心
- 单位电话:
- 022-23792176
- 传真:
- 022-23781315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天津农学院
- 摘要:
- 1、晚香玉矮化盆栽研究:本试验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方法的PP333(浸球、叶喷、土施)和乙烯利(叶喷)与晚香玉株高、叶长、花期和花朵大小的关系的数学模型。筛选出适宜批量盆栽的最佳处理组合。
2、晚香玉切花花期调控的研究:通过不同温度、赤霉素处理打破种球休眠,调整晚香玉花期,达到周年生产的目的。通过花期调控可达到反季节栽培,人为地延迟或提前开花,提出了晚香玉切花淡季生产日历。
3、辐射诱变育种研究: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晚香玉种球,经过1998年至2001年对晚香玉种球进行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制定了大小不同种球适宜的诱变剂量。掌握了晚香玉辐射处理后代在成活率、生产量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诱变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晚香玉诱变后代同工酶分析:采用聚乙烯酰胺垂直版凝胶电泳的方法对晚香玉不同诱变剂量(10Gy、20Gy、30Gy、40Gy、50Gy)以及对照上百个样品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可溶性蛋白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过氧化物酶的变化量为明显。诱变后代出现一株叶色改变的(金边)晚香玉,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对照明显不同。
5、晚香玉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压片、孚尔根染色技术对晚香玉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基本搞清了晚香玉染色体的构成。
6、晚香玉病虫害研究:除已有文献报道的常见病虫害外,经柯氏法则验证晚香玉叶斑病(暂定名)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交链孢霉Alternaria tenuis Nees.引致。棉铃虫可严重危害花序,是今后发展晚香玉切花生产中田间及贮藏保鲜过程中的重要害虫。
7、天津“曹庄牌”晚香玉切花和种球标准研究:用生物统计科学方法对晚香玉花葶长,花序长,花朵对数,花茎粗度,着花密度等几方面对单瓣和重瓣晚香玉鲜切花按国际惯例进行质量标准分级,分别制定出四级的分级标准。
8、晚香玉无性系选优和提纯复壮,对传统栽培的单瓣、重瓣以及未开花序呈淡绿和淡粉等不同性状分为四个品种:单瓣纯白品种:馨玉;重瓣纯白品种:丰玉;单瓣粉红品种:馨妃;重瓣粉红品种:贵妃;自99年以来,中北花卉中心和天津农学院从北京、河北、浙江、云南等地共引种单瓣、重瓣品种20000余球,经试种观察,植株生长及切花质量均不如当地品种。
9、制定了晚香玉周年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0、制定了晚香玉盆栽技术规程。
11、制定了晚香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晚香玉综合开发研究”课题对晚香玉的标准化生产,周年切花生产、矮化盆栽、选优提纯、辐射育种、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今后晚香玉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1、“晚香玉周年生产技术规程”、“晚香玉矮化盆栽技术规程”、“晚香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三个技术规程的制定,为晚香玉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这些技术规程指导下实现晚香玉切化周年生产,以及实现栽植形式改变,迎合消费者需求提供盆栽晚香玉,均可较大幅度提高晚香玉的经济效益。
2、选优提纯的四个晚香玉品种:馨玉、丰玉、馨妃、贵妃,已成为我市中北镇晚香玉的主栽品种,与外地引种的众多品种相比,有较强的品种优势,宜于推广种植。
3、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的研究,获得了最适宜的诱变剂量及很有希望的诱变单株,为培育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
4、晚香玉切花和种球标准的制定,使晚香玉生产者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依,同时有利于天津晚香玉占领国内市场,提高“曹庄牌”晚香玉名牌产品的技术含量。
以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各种途径把研究成果交给农民,使农民掌握有关的新技术,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才能使晚香玉的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天津西青区中北镇就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晚香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