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陈少莺; 陈仕龙; 王劭; 林锋强; 程晓霞; 朱小丽; 李兆龙; 江斌; 黄梅清; 张世忠
- 关键词:
-
肠;
技术;
防治;
防治技术;
技术研究;
新型;
呼肠孤病毒;
病原学;
病毒病;
病原;
鸭;
研究;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病;
病毒;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13
- 项目名称:
- 鸭出血坏死性肝炎病原学和防治技术研究
- 联系人:
- 林梅
- 联系电话:
- 0591-87572301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党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591-87572001;87572354
- 传真:
- 0591-87572024;87574801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摘要:
-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危害养鸭业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肝脏不规则坏死和出血、脾脏斑块状坏死为主要特征,俗称鸭出血坏死性肝炎。发病日龄小(3~25d),发病率5%~20%、死亡率2%~15%(病死率40%~75%)。病原不明,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本项目组针对该病的研究空白和技术难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应用研究。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GenBank上登录基因序列6个,发表论文8篇。推广应用3000多万羽,新增产值87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1.5亿多元。主要原创性研究如下:
一、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并鉴定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明确了病原的分类地位。
首次分离到病原,并进行系统鉴定,率先明确了分离毒是鸭出血坏死性肝炎的病原,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是有别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禽呼肠孤病毒(ARV )的一种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在国内外率先测定了NDRV编码 A、B和 NS的S基因组及编码muA、muB、muC蛋白的M基因组序列。
二、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RT-PCR、RT-LAMP、IFA三种NDRV病原检测技术和一种σB-间接ELISA抗体检测技术。这些诊断方法各有特点,为该病流行病学调查、早诊断早发现减少经济损失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灭活疫苗和抗体制剂,并选育出弱毒疫苗株。建立了以淘汰带毒种鸭,结合种鸭免疫提高子代母源抗体水平和雏鸭被动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新模式,能有效控制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