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樟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选择利用的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陈存及; 张国防; 彭东辉; 刘宝; 林翔云; 李树中; 范辉华; 陈东海; 邢建宏; 余荣卓; 吴建华; 叶穗文; 郭玉硕; 陈东阳; 黄树燕
- 关键词:
-
种质资源;
利用;
收集;
树;
选择;
资源;
资源收集;
樟;
保存;
樟树;
种质;
选择利用;
研究;
树种;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9
- 项目名称:
- 樟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选择利用的研究
- 联系人:
- 科研处
- 联系电话:
- 0591-83789230
- 电子邮件:
- kyc230@126.com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金山
- 合作完成单位:
- 福建永安林业公司; 厦门牡丹香化公司; 福建省鑫闽种业公司; 南平市郊教学林场
- 单位电话:
- 0591-83789230;83789313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林业厅
- 摘要:
- 1、樟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种质资源库营建
收集樟树种质材料324份,原株异地保存82株。选择福建古樟树和不同生化型优良单株分别采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营造种质资源库7.35hm2,保存25个种源107个家系、71个无性系、146株优良单株(优树)。其中古樟树55个无性系和31个家系;芳樟型油用18个无性系,樟脑、桉樟型10个无性系,材用优良单株23个无性系、24个家系。
2、揭示樟树不同生化型(包括古樟)在时间和空间的遗传变异规律,系统分析福建樟树叶油化学成分,鉴定出58种化学成分,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樟树不同化学型含油率和主成分含量在经纬度间的差异显著性,开展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利用RAPD和ISSR技术开展分子标记,分析樟树三种生化型与近缘种(云南樟、猴樟、油樟)之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距离,为樟树种质资源的选择利用、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3、樟树种质资源的选择利用与良种选育
福建樟树各生化型的优良单株分布概率很低,芳樟型、脑樟型、黄樟型和桉樟型初选优良单株分别占总数的4.86%、1.22%、1.52%和0.3%,芳樟型存在优级和特异级的优良单株,分布概率仅有3‰和万分之一。
率先提出芳樟良种选育的工艺流程,创建采叶闻香选样--采叶提取樟油--测试主成分含量-初选优株-综合评价-复选优良单株-无性繁殖-无性系测定-筛选优良无性系-营建采穗圃-工厂化育苗的选育程序。
经过6年的反复测试,从30万株樟树资源中,经过初选、复选和综合评价,选出12株优良单株组培繁殖成功,优中选优选出6个无性系进入工厂化快繁。其中含油率最高为2.58%,是群体平均值的3倍,遗传增益达到56.3%,芳樟醇含量最高98.3%,高出平均值2.36倍。
选出材用优良单株53株,其中二期22株优树,单株材积比五株对比木大46.3%。
率先建立芳樟良种繁育基地12hm2,其中采穗圃9.3hm2,建立组培设施和温室大棚、简易大棚2万多m^2,芳樟年生产能力80万株。六年生产芳樟良种壮苗400多万株,总结不同生化型组培关键技术,最适宜的外植体为第3节以下嫩梢茎段,芳樟型最佳的启动培养基为:MS+BA1.0mg.L-1+IBA0.10mg.L-1 (或NAA0.10mg.L-1)。脑樟型最佳启动培养基配方为:MS+6BA2.00mg.L-1+NAA0.50mg.L-1。
总结芳樟采穗圃高产技术:大田采穗圃需要下足基肥,采用垄作,定植密度6948株/hm2、山地定植密度8338株, 注意修剪整形,每3~4年平茬更新,7~8月为佳。
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嫩枝和硬枝插条试验,采取不同采条方法、不同生长促进剂、不同的基质配比,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处理,总结芳樟扦插繁殖技术关键.
4、芳樟油料林栽培技术体系: 选用芳樟优良无性系、选用容器苗、造林密度适当密植、施长效有机肥和磷肥是高产的重要条件,每年至少追肥1次。实施矮林作业,每年7~8月收刈枝叶提取樟油,并及时垦复施肥. 推广优良无性系(得油率1.8%以上),每公顷产值高达15.73~26.7万元/hm2,平均每年收益1.57~2.76万元/hm2。
六年生产芳樟苗400多万株,营建芳樟油料林基地400多公顷,部分进入初产期,产业化初期的总产值156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