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鱇浪白鱼的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云南省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杨君兴; 夏黎亮; 陈银瑞; 张培清; 李再云; 董仲瑜; 黄明华; 李乔贵; 张正华
关键词:
恢复种群技术增殖增殖技术人工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3
项目名称:
联系人:
王桂兰
联系电话:
0871-5190473;5199941
电子邮件:
wanggl@mail.kiz.ac.cn
邮编: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北郊教场东路32号
合作完成单位:
玉溪市水利局水产工作站; 玉溪市抚仙湖旅游度假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单位电话:
0871-65199941
传真:
0871-65190775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摘要:
抚仙湖鱇浪白鱼是云南的四大名鱼之一,虽然个体较小,但种群数量大,肉质鲜嫩,过去年产300~400t,不仅是沿湖渔民的主要渔获对象,而且创造出了沟洞车水捕鱼、想把捕鱼以及铜锅煮鱼等鱼旅游文化景观,为沿湖渔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及人为过渡捕捞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使鱇浪白鱼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鱇白鱼从原来的优势种变成了濒危物种。为拯救这一宝贵资源,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玉溪市水利局水产站共同主持,抚仙湖渡假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协作开展了《鱇浪白鱼的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该项目被列为玉溪市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首批市、院合作项目,玉溪市政府给予专款支持。 人工增殖技术是当前国际上保护和恢复特有经济鱼类的主要方式,在名贵的鲑、鳟鱼类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如日本的香鱼,欧洲的鳟鱼等。在我国对野生经济鱼类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的如:50年代对青、草、鲢、鳙的研究,90年代对长江中华鲟的人工增殖等。 在项目组有关人员对抚仙湖鱇浪白鱼生物学进行长期系统研究,在鱇浪白鱼生物学长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不仅将鱇浪白鱼的天然产卵孵化率40%提高到86%,而且对鱇浪白鱼的人工受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人工驯养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人工孵化鱼苗1543万尾,培育0.7~3.0cm规格苗种1271万尾放流湖中,从而使2002年抚仙湖鱇浪白鱼产量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扭转了抚仙湖鱇浪白鱼产量急剧下降的趋势。 鱇浪白鱼的人工受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池塘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鱇浪白鱼的苗种来源。项目研究试验示范区现有接近商品鱼规格,很快性成熟产卵的亲鱼40万尾,不仅能为抚仙湖鱇浪白鱼的资源增殖提供足够的苗种,而且实现了鱇白鱼一定规模的池塘人工养殖,为云南其它名、特、优土著经济鱼类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经验,因此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年产量达到过去丰年的1/4,按平价500元/kg计,年增产值5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将极大地推动沿湖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沿湖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每年人工繁殖鱇浪白鱼鱼苗2000万尾,其中培育苗种800万尾放湖增殖资源,其余苗种提供养殖户进行池塘人工养殖商品鱼,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