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亚热带果园生态系统碳吸存机理与碳汇经营技术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王义祥; 翁伯琦; 邢世和; 黄毅斌; 罗旭辉; 吴志丹; 王成己; 叶菁; 王峰; 李艳春
- 关键词:
-
技术;
碳汇;
机理;
系统;
经营;
生态系;
热带;
碳;
碳吸存;
生态系统;
生态;
果园生态系统;
亚热带;
果园;
经营技术;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15
- 项目名称:
- 南方果园生态系统碳吸存与碳平衡研究
- 联系人:
- 林永辉
- 联系电话:
- 0591-87572364
- 电子邮件:
- lyh7723713@163.com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党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591-87572364;87572624
- 传真:
- 0591-87579180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摘要:
-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属于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该项目结合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果业发展的地位与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建立果园生态系统的碳计量的方法体系和固碳增汇的技术体系,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和农业碳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科学技术内容:
1、果园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体系的研究:建立了果园植被碳吸存的估算模型,改进了果园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提高了果园生态系统碳吸存量的估算精度,为农业碳交易和碳核算提供方法参考;
2、果园固碳增汇的机理研究:揭示了经营年限、垦殖方式对果园碳吸存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明确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的构成及其来源。
3、区域果园土壤固碳潜力的调查评价:利用GIS技术和基于县域尺度进行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异和动态变化研究,估算了现有经营条件下果园土壤的固碳潜力,为区域果园碳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4、基于多目标的果树管理技术:以高产和高生物固碳为目标,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的经营管理技术,提高果树生物固碳量20.75%以上。
5、果园生草少(免)耕技术:筛选高固碳/固氮牧草品种4个,并系统研究了生草、翻耕等管理措施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库、土壤呼吸的影响,评价生草技术下果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构建了果园生草少(免)耕技术体系;
6、果园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有机无机配施、绿肥还土、生物黑炭施用等经营管理对果园碳吸存的影响,建立了果园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技术体系。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选育出高固碳、固氮的牧草品种4个;
2、提出菌渣制备生物黑炭和水热炭的工艺技术2项;
3、制定了果园生草少(免)耕、有机无机配施、绿肥还土、生物黑炭施用的技术方案4套,申请发明专利2项(已进入实审),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
4、试制样品采集与测定装置2套,获2项专利授权;
5、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3篇),累计他引427次。
推广应用及其成效:近3年来,先后在永春、连江和惠安等地建立示范基地5520亩,示范区内减少化肥使用量28.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植物固碳量提高6.4%以上,土壤碳储量提高8.1%以上,温室气体减排4%以上,辐射推广26.5万亩,累计创效益9800多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