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陇东优质高效肉牛产业开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甘肃省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桑国俊; 邱忠玉; 豆有院; 王珂; 丁春贤; 李金鹏; 王建荣; 马忠学; 阎伟; 段维鸿; 郭海龙
关键词:
优质高效开发途径利用陇东用途优质利用途径肉牛产业高效开发和利用研究肉牛产业产业开发
第一完成单位: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7
项目名称:
陇东优质高效肉牛产业开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
联系人:
贺奋义
联系电话:
13993398330
电子邮件:
邮编:
地址: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东路143号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933-8613665
传真:
0933-8616423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摘要: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立项实施的甘肃省科学事业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QS022-C31-074,项目合同实施期为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项目的应用领域为养殖业。 本项目的技术原理为:我省肉牛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与中东部肉牛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在规模和质量及效益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优质肉牛产业的发展方面缺少先进的技术和思路,具体体现为品种混杂、以本地牛为基础繁殖母牛、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肉牛繁育体系、缺少优秀品种和优秀种公牛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及时提出并实施了本项目,其技术原理就是利用世界优秀肉牛品种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筛选出生产性能高的杂交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陇东肉牛产业繁育体系,共同促进陇东和我省肉牛产业的发展。 三、性能指标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1、试区繁殖母牛AI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50%以上,将细管冻精冻配技术使用比例由40%提高到80%以上。 2、试区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的冻精使用率达到15%~20%,配产杂种犊牛2000头,杂一代6月龄体重比母本提高15%。 3、组建肉牛胚胎供体试验牛核心牛群,核心牛群规模为10头,平均每年提供优质胚胎50枚。 4、试区累计移植30头优质肉牛,移植受胎率达到30%。 项目完成情况: 1、本项目结束时,试区共AI繁殖母牛数为9500头份,占繁殖母牛总数的38400头的24.74%;细管冻精冻配使用比例已经达到100%,超额完成了80%的任务。 2、本项目结束时,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当年的冻精使用率达到55%(3300/6000),高于15%~20%的指标;累计冻配蓝本F1和德本F1牛14900头,产活犊牛12174头,超额完成;蓝本F1和德本F1的6月龄体重比母本提高50.08%~56.46%,高于合同书中的指标。 3、胚胎移植5头牛,受胎率为60%。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试验研究表明,德本F1、蓝本F1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适应性等方面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 1、德本F1和蓝本F1的生长发育性能。对德本F1和蓝本F1从初生~12月龄期间的生长发育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体重、日增重、体尺和体尺指数进行了测定。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体重为228.81kg和233.47kg,比本地牛154.09kg提高48.49%和51.52%(P<0.01);母牛的体重为223.81kg和229.47kg,比本地牛161.23kg提高62.58%和42.32%(P<0.01);德本F1、蓝本F1牛和本地牛的全期(初生~12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公牛519.48g、531.78g和359.84g;母牛511.10g、526.30g和385.10g,德本F1和蓝本F1的全期日增重显著高于本地牛(P<0.01),其中公牛的增重幅度大于母牛。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体高为108.71cm和108.47cm,比本地牛102.25cm提高6.32%和6.08%(P<0.01);母牛为103.71cm和104.60cm,比本地牛103.49cm提高0.22%和0.63%(P<0.05);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腰角宽为33.57cm和33.73cm,比本地牛27.50cm提高22.07%和22.6%(P<0.01);母牛为32.57cm和30.73cm,比本地牛27.19cm提高19.79%和13.02%(P<0.01)。 纯种德国黄牛在原产地的初生重公牛为42kg,母牛为38kg,其中平均水平为初生重40.8kg,6月龄断奶重为231kg,德本F1的同项指标为初生重公牛39.20kg,母牛37.26kg,6月龄断奶重公牛为177.58kg,母牛为156.88kg,均比纯种德国黄牛低。其中初生重之间差异较小,公牛差2.8kg(6.67%),母牛差0.74kg(1.95%),而6月龄断奶重之间差距较大,公牛比纯种平均重低母牛53.42kg,母牛低74.12kg。 纯种比利时蓝牛在原产地的平均初生重为42.00kg,12月龄公牛体重为474.00kg,母牛为370.00kg,蓝本F1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7.37~39.37kg,233.472kg和229.47kg,初生重相近,但12月龄体重差距很大。德国黄牛与南阳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为38~42kg,6月龄体重公牛为173.5kg,母牛为157kg。孙飞虎报道,德国黄牛在辽宁庄河市与夏杂、西杂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公犊为43.2kg,母犊为39.6kg。于庆辉报道,德国黄牛在辽宁庄河市与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公犊为38.6kg,母犊为34.6kg,6月龄时为159.8kg和137.5kg;公犊初生时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为70.2cm、85.5cm和75.4cm,6月龄时为96.6cm、128.7cm和139.8cm。 比利时蓝牛和南阳牛杂交后,蓝杂F1的平均初生重达到33.3kg,比南阳牛提高5kg以上,表现为体格大,背腰平直,后躯得到明显改善,杂种犊牛毛色主要为黑褐色和灰色。比利时蓝牛和黑龙江省宁安市利本F1的杂交测定表明,蓝利本F2的生长发育和肉用性能均得到明显改进,在同等饲养条件下,6月龄和18月龄蓝利本F2公牛的体重分别为206.28kg 和394.09kg,而利本F1分别为185.65kg和336.25kg,比利时蓝杂种牛表现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 以上分析表明,德本F1均高于德国黄牛与南阳牛杂交后代、高于德国黄牛与辽宁庄河当地黄牛杂交后代,但低于德国黄牛与辽宁庄河夏杂、西杂牛杂交后代(三元杂交);蓝本F1均高于比利时蓝牛与南阳牛杂交后代,但低于比利时蓝牛与黑龙江利本F1牛杂交后代(三元杂交)。所以,在二元杂交方面,本研究同国内外已有同类成果比属于领先水平。 2、德本F1和蓝本F1的繁殖性能。蓝本F1和德本F1情期受胎率分别为78.95%、82.69%;妊娠期分别为282.60±5.31d和281.93±5.67d;卵巢卵泡发育率左侧平均为41.10%,右侧平均为58.90%;卵泡发育部位与受胎率为左侧41.09%,右侧58.91%。;卵泡发育部位与妊娠期为蓝本F1左侧卵泡发育妊娠期283.25±3.95d,右侧282.17±6.12d;德本F1左侧卵泡发育妊娠期282.83±4.26d,右侧281.28±6.50d;公母犊牛比率为蓝本F1公犊率为51.16%,母犊率为48.84%;德本F1牛公犊率为43.55%,母犊率为56.67%;公犊和母犊的妊娠期平均为282.80±5.82d和281.66±5.19d;蓝本F1和德本F1分娩助产:轻度助产主要集中在2个杂交组合的公犊群中,合计指标为公犊助产率为20.00%,母牛为5.26%,未出现重度助产和难产病例。 将上述研究结果同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表明,本研究非常细致地从多个方面对试验牛的繁殖性能进行了研究,整体水平可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德本F1和蓝本F1的卵泡发育部位与受胎率的关系、左侧和右侧卵泡的发育率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德本F1和蓝本F1适应性能。对德本F1、蓝本F1进行增重性能、生长发育性能、繁殖性能和抗病性等方面的测定,综合评价其适应性能。对比分析表明,蓝本F1和德本F1在各方面均表现出比本地牛更高的性能,说明适应性能良好。本方面的研究位居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4、德本F1和蓝本F1繁育体系。系统地提出了适合陇东肉牛产业发展的商品肉牛生产繁育体系,以控制杂种繁殖母牛为中心,限制和监督民桩户种公牛的数量和质量,建档繁育优秀杂交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优质肉牛短缺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试区选择德本F1、利本F1、南本F1繁殖母牛,进行种质资源评定和实行档案管理,组建商品杂交配套系基础母牛群。 ②、以杂一代基础母牛群为基础,划区实施级进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公牛杂交,配产德本F2、蓝德本F2、利本F2、西利本F2、南本F2等杂交组合。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ONBS),对上述杂交组合进行系统选育、BLUP遗传评估和品质检测,选育商品杂交配套系。 ③、应用胚胎移植技术,购入德国黄牛、比利时蓝牛、利木辛、夏洛来、西门塔尔、南德温牛的胚胎,移植培育纯种种牛群,将其中品种纯正、体征明显、发育好的公牛投放在基层改良站,逐步取代品种不纯、质量不高的民桩户饲养的种公牛。产生的纯种母牛汰劣留强,可集中饲养或由民桩户和改良站饲养,纯繁后备公牛。 ④、区域内实施封闭式繁育,对全部本交用种公牛进行种质鉴定,全部淘汰不合格种公牛。 ⑤、对试区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全部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强化人工授精建档管理和产科疾病防治技术,以此为关键技术环节,建立有效的商品肉牛杂交配套繁育体系,实施商品肉牛杂交配套生产,建立杂交配套系。 ⑥、引入商品杂交配套系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服务体系,提高附加值。 ⑦、集成商品肉牛杂交配套系配套技术,全面提升平凉红牛繁育、科学饲养和管理、疫病防治技术、无公害或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为商品肉牛杂交配套系的建立和运行服务。 ⑧、建立商品肉牛杂交配套系政府部门、业务部门、科研部门三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和国家主导的双轨制下,共同促进肉牛产业的发展。 只要将上述研究内容在试区及我省类似地区推广应用,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三农的宗旨实施,创建一种社会化的、具有自身完善和良性循环主动运行机制及发展能力的肉牛产业链及产业带完全可以实现,并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具活力的村民致富支柱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项繁育体系的建立,真实体现了优质高效肉牛产业的发展途径和方法,代表了当代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肉牛产业必须选择的最根本的技术,国外肉牛产业非常发达,其原因就是在此方面实现了突破。同国内外检索资料相比,本项目的研究理念和思路及实施方法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5、胚胎移植。给5头受体牛移植肉牛胚胎5枚,移植产犊3头,移植受胎率和繁殖成活率达到60%。同国内外检索资料比,本项研究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6、无公害生产标准。提出了甘肃省无公害畜产品“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并作为甘肃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标准代码:DB62/T1287-2005)。同国内外检索资料比,本项研究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7、配套技术集成。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和技术服务、咨询资料,提出了“肉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集成并推广了适合陇东优质肉牛产业发展的各类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同国内外检索资料比,本项研究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8、种质资源利用。针对试区种公牛质量低的问题,提出了“种公牛的鉴定和管理办法”,对试区种公牛进行了严格鉴定和筛选,显著提高了当地种公牛的质量。同国内外检索资料比,本项研究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9、细管冻精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推广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细管冻精14900枚,平均受胎率为82.69%和78.95%,产活杂种肉牛12171头。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细管冻精已经完全替代了颗粒冻精,并且将试区繁殖母牛AI的比例由10%提高到了24.74%,整整提高了 14.74个百分点。同国内外检索资料比,本项研究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本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水平较高,通过查新和与国内外同类研究项目的对比分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代表了商品肉牛配套系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和我省养牛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促进高档、优质肉牛产业的发展有很高的依托价值。 六、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开展了各项试验研究工作,而且同步开展了与项目有关的优质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为陇东肉牛产业作出了较大贡献。已经推广的优质肉牛为试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 新增总产值 705.60万元 新增增加值 672.17万元 新增净产值 670.17万元 新增利税 667.77万元 新增纯收益 642.77万元 投入产出比 28.22 投入增加值比 26.89 投入创造价值比 26.81 投入利税值比 26.71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