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甘薯小象虫发生与防治新技术研究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福建省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陈福如; 杨秀娟; 张联顺; 杨家育; 林国飞; 卢同
关键词:
技术防治新技术甘薯小象虫发生技术研究甘薯甘薯小象发生与防治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3
项目名称:
联系人:
陈福如
联系电话:
0591-7574654;87572395
电子邮件:
chenfuru@yahoo.com.cn
邮编: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党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591-87572537
传真:
0591-87572534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福建省农业厅
摘要:
一 、项目来源与背景 项目来源: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96-Z-17)。甘薯是我省二大粮食作物,由于甘薯小象的严重危害而造成巨大损失。本项目研究应用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控制甘薯小象虫的为害,达到甘薯增产和农民增收目的。 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研究明确了甘薯小象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应用了昆虫性信息素测报技术、研制诱捕器及诱杀技术、白僵菌的生物防治技术、选用高效、相对安全的药剂防治技术及甘薯品种的抗虫性测定与利用,建立了以性诱剂诱杀和以菌治虫为主的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开展大面积应用综合防治效果达87%以上。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⑴研制的小象虫性信息素诱捕器(长方型诱捕器+橡皮塞诱芯+2%洗衣粉溶液)简便、实用、性能良好,最先应用进行甘薯小象虫周年测报,监测数据可靠,为适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⑵应用该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甘薯小象虫,周年诱杀效果为69.5%~72.6%。 ⑶首次从甘薯小象虫寄主上分离出白僵菌Bb-1菌株,并对其生物学和生防活性进行研究。该菌株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杀虫效果好,作用快,固体发酵菌粉含孢量高,并首次开展大面积的以菌治虫工作,防效为58.5%~63.8%,取得较好的成效。 ⑷首次利用性诱的雄性活成虫进行人工接菌后田间释放,扩大感病范围。此方法为开展甘薯小象虫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新思路。 ⑸采用田间和网室接虫相结合的测定方法,从900多个甘薯品种(系)资源中筛选出抗虫品种5个,在生产示范上发挥了农业防治的作用,并为育种部门提供抗源。 ⑹最先建立了以性诱剂诱杀和以菌治虫为主的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综合防治效果达87%~100%。 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已成熟。它适宜在广大甘薯小象虫受害区推广应用,其安全有效。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该技术已在福建薯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万公顷,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专家建议:加速该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福建甘薯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