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及优异种质挖掘与利用
- 获奖名称:
-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
- 获奖区域:
- 中国农学会
- 获奖等级:
- 一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董英山,杨光宇,王玉民,庄炳昌,赵洪锟,王洋,李启云,赵丽梅,安岩,刘晓冬,马晓萍,沈波,刘宝,李海云,王英男,张春宝,王跃强,杨春明,董岭超,胡金海
- 关键词:
-
野生大豆;
大豆;
利用;
野生;
优异种质;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中国;
大豆种质;
出口;
- 第一完成单位: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获奖时间:
- 2010-2011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合作完成单位: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单位电话: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来源网站:
- 中国农学会
- 来源网址:
- http://www.caass.org.cn/
- 摘要:
- 主要内容:1.筛选出抗病虫、抗逆优异种质50余份,首次发现对灰斑病、食心虫和胞囊线虫免疫的野生大豆种质;定位与大豆品质性状有关的QTL位点40个,为大豆品质育种提供了可利用的分子标记;从野生大豆中克隆与耐干旱、耐盐碱相关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2.独创出一套野生大豆利用技术,创制出高蛋白、高油、高异黄酮、高蔗糖等优异中间材料。3.选育出7个出口专用型大豆新品种,产量均比对照提高10%以上,在生产上占我国出口小粒大豆的80-90%,占日本市场的20%以上。其中“吉育7号(吉林小粒7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小粒大豆生产技术规程》,2007年12月开始实施,实现了良种良法相结合,使小粒大豆增产13%以上。5.通过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杂交,创制出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6.构建了中国野生大豆“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10.65%,平均遗传多样性符合度为96.13%,核心资源的水平、垂直分布与基础群体一致。7.提出中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及野生大豆3种可能起源的模式;从分子水平证实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大豆。(二)创新程度本研究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研究空白,在野生大豆核心种质构建、野生大豆种质创新和利用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出版专著《中国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1部,发表SCI论文4篇,其它核心期刊论文45篇。(三)应用推广情况野生大豆核心种质和优异资源被国内多家单位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异中间材料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选育出的优质特用大豆新品种近3年累计推广315.50万亩,出口创汇1.40亿美元,新增利润2.81亿元,新增利税3650.79万元,为农民增收3.15亿元,节支410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