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致濒原因中的种群结构及保护对策的研究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区域:
陕西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王志诚;任毅;李智军;岳明;马亦生;张金良;李学林;雷永吉;刘晓;贾辉;黄康有;孙日和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获奖时间:
2003
项目名称:
联系人:
田联会
联系电话:
0917-5543527;5542492
电子邮件:
tbj@263.net
邮编:
地址: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平阳街497号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917-5542492
传真:
0917-5542492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陕西省林业厅
摘要:
本课题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设立的小型科研基金资助的小型科研课题之一。本项目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的致濒原因和种群结构为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如下: 1. 独叶草的分布和现状对独叶草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该种呈岛屿状分布于云南的德钦、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太白山及其周围三个区域;独叶草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目前记录到的最低分布高度为2360米(陕西洋县兴隆岭一带),最高海拔为3950米(云南的德钦梅里雪山)。 2. 独叶草的种群结构独叶草一般生长于桦木属和冷杉属植物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由冷杉属或落叶松属植物组成的针叶林、或由杜鹃花属植物组成的亚高山灌丛下,环境郁闭度大,群落分层明显;土壤为暗棕壤,偏酸性,坡向为北或北偏东,喜散射光,耐阴湿;其种群分布格局是程度不很高的集群性的,该种对空间的占据程度及利用能力较低,属群落中的伴生种与劣势种,对地上枝叶的生物量投资比较稳定,对地下部分尤其是根茎的生物量投资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3. 人为干扰对独叶草的形态学变异及生长状况的影响对独叶草整个分布区内不同居群的取样分析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独叶草叶宏观和微观性状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独叶草叶宏观及微观形态性状的变化幅度增大。 4. 独叶草的致濒原因一般认为,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就独叶草而言,其有性生殖因果实具高的败育率而出现障碍,是该种致濒的内在因素。从外部原因来看,目前导致独叶草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森林的采伐和旅游活动导致的对其生境的破坏。 5. 独叶草的保护对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保护措施: 1)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先进行调查; 2)在旅游区修筑道路(或人行小道)时,要远离独叶草的分布范围; 3)宣传要适度,以免造成旅游者出于好奇心而破坏的现象; 4)以就地保护主,不宜迁地保护; 5)在保护区外独叶草集中分布的地区,应建立相应的保护小区。 本项目为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表现在以下方面。独叶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本项目在调查清独叶草分布的情况下,以其现状、种群结构、人为干扰的影响为主,对其致濒原因进行了研究。众所周知,生境破坏会对珍稀濒危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本项目对独叶草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情况下其叶宏观、微观性状的定量变化,其生长状况的定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不但对揭示人为干扰对独叶草本身的影响,而且对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往提及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时,总把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联系在一起,而本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植物较为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独叶草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不宜进行迁地保护,该结论对各级政府部门及自然保护区在制定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政策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通过对独叶草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商业性的采伐是造成珍稀濒危植物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禁伐后,旅游活动则成为独叶草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些旅游区为了吸引旅客,过分宣传独叶草的价值,导致游人的采择,该现象是在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首次提出的,对各级政府部门及自然保护区在制定有关旅游项目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